多语言教育政策17篇

多语言教育政策17篇多语言教育政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显示生活在简单文化里的居民不得不同化到复杂的文明中来这种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比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语言教育政策17篇,供大家参考。

多语言教育政策17篇

篇一:多语言教育政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显示生活在简单文化里的居民不得不同化到复杂的文明中来这种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比直接进行长跳式的第二语言教育要更为有效小语群地区的人们在接受母语教育后的两三年应当学习完整的标准的国语以便于和族群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并学习新的知识技术

  语言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林雪琪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5期

  林雪琪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从国家语言资源安全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语言教育的相关研究。针对国内外语言教育研究现状的讨论,进行了总结提炼,指出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

  【关键词】语言教育;母语教育;语言政策;语言资源

  1简要介绍

  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然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语言在使用时就天然的分为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在我国,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使用人群,早已成为各民族语言中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较汉语而言是弱势语言,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制定语言政策时必须要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问题。作为跨民族的经济技术交际工具,选择何种语言教育对民族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民族语言民主和民族语言平等是一对矛盾,在处理复杂语言关系的过程中,语言问题集中表现在语言教育上。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同样面临如何发展语言教育的问题。

  2研究现状综述

  2.1语言教育概念及相关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我们一般讨论的语言教育就是采用母语对青少年进行语言教育的问题,有关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问题本文暂时不予讨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解释是:“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李宇明先生指出母语这一概念属于民族领域,即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反映了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3],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认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证信息畅通,促进国家认同,是国家安全之必须,语言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国家安全的责任。

  2.2国外研究

  国外有关语言教育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其中针对教育政策的制定,1988年洛恩·拉福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语言教学及语言规划》中提到语言平等是语言规范化的终极目标,然而一般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并不考虑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夸大了教育部的作用,将学校系统尤其是语言教学作为贯彻语言政策的手段。洛恩举了西非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来说明语言政策的推行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国语教材、国语师资和标准化的语言,使得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成为了一次“壮丽”的惨败。然而有少数自发的语言推广却获得了成功,这与社区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洛恩指出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对语言的需要,学校系统是语言政策的实施阶段,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准备、教师进修计划,为语言教学做好准备。[2]

  托弗·斯库特纳布·坎加斯[2]强调语言作为民族特征的重要元素,少数民族应当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并详细举出了为享有教育中语言权利而斗争的实例。为了支持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教育权利,出现了一种语言生态学的观点。许多语言生态学家认为目前许多世界的语言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与生物界或生态界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过程很相似,更确切地说,比动物和植物所面临的灭绝威胁更严峻。如果人们不给予这一语言损失过程足够的重视、不及时对其加以制止的话,语言生态学家认为世界语言基因库将会与这些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一起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显示,生活在简单文化里的居民不得不同化到复杂的文明中来,这种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比直接进行长跳式的第二语言教育要更为有效,小语群地区的人们在接受母语教育后的两三年,应当学习完整的标准的国语以便于和族群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并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这份整理的报告中,介绍了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适合使用本地语,采取什么措施来鼓励本地语。这份报告为语言规划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从教育语言的选择到学习目标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了语言规划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为联合文教科组织提出了改善语言教育行动的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语言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还是民族认同的标志。针对语言政策与文化认同、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语言学家从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于语言、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的挑战和机遇。另外,在《国外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程》一书中洛恩提出语言政策真正的推动力不在于法律或规定,而在于语言文化的意识形态及民族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语言政策才能真正得到推广,而语言政策的推广也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认同感。

  综合国外语言教育及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重点是尊重语言平等,保护语言权利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多数学者将语言教育与国家政治、民族团结联系在一起,忽略了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

  2.3国内研究

  关于我国的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多围绕以汉语为母语的第一语言教学、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少数民族对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双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研究。国内有关语言政策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宏观方面——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微观方面——基于言语实践的语言教育。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这一部分的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语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教育的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为复杂,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将语言教育提升到一定地位,把控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曹迪认为国家文化利益与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密不可分,指导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语言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应是以提升国家语言文化软权力为核心;以对外维护国家语言文化主权、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对内提升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战略目标;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政策未能充分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原因在于政策存在目标迷失、政策价值取向偏差、政策系统内部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所致。[6]

  孙渝红主要剖析了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语言政策的制定,无论从文化价值观还是意识形态来看美国语言教育都在灌输一种“盎克鲁新教文化”和所谓的语言语言民族主义,通过对比现阶段中国与美国语言教育的特点,反思我国语言教育的不足,提出

  了促进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民族语言教育、拯救濒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并从国家战略高度科学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最后加强语言教育国际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语言文化。[5]同样提出语言教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还有陈汝东,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语言教育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说起,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战略发展,应当将语言教育上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公民公共话语的培育,改善我国公共语言生态环境;同时给我国语言教育提出了建议:重新筹划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比重匹配,从教学内容、方法、建制等各方面改革;加强国家媒体话语能力的培养;最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能力。[8]周殿生在《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一文中将我国的语言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别是主体民族母语教育、非主体民族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国民外语教育、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外推广教育、普通话普及与少数民族标准音和正字法的推广、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这七大类;周殿生同样指出应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但不同的语言教育内容应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进一步发挥其对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部分学者强调语言教育的地位,明确指出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相关,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提出了针对我国语言教育发展的建议,但这些发展建议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缺乏专门机构来管理地方使用语言和科学的准备教学材料。

  综合上述文献,我国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问题,学者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关注不够,双语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外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可选择的语种较少,难以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针对语言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和师资培训方面,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讨论一直持续,部分学者看到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但过分打压外语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目前我国多与地区采用的双语模式已基本固定,如何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维护国家话语权和文化利益是语言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边境地区,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语言状况复杂,需要实地考察语言环境,这方面的语言调查研究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语言教育研究进程受到影响。

  3结语

  母语教育的成功应有相应语言规划政策的支持,最后笔者就文中提到的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珍贵的社会资源,我们需要正视语言资源的重要性,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来对待。

  2)民族语言教育应当向国家主体教育侧重,但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

  3)母语教育对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既是教学工具又是目的语言;对非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母语在学习初期要作为辅助通用语言学习的工具,同时注意不能忽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系统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反馈语言教育成果与问题。

  4)实现母语教育和通用语言教育的措施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和人民需求来安排。

  5)母语权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人权观念,但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语言民主,民主需要秩序来保证,过分的语言民主会破坏语言生态环境的秩序,导致社会和国家的混乱。

  6)母语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根基,我们要把握国家话语权,舆论引导受教育者热爱母语。深化母语教学理论,处理好母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关系。

  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我国的语言教育需要寻求符合本国特点的有效模式,一方面要维护好不同语言民族的语言权利,一方面要遵从国家的发展的战略。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

  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我国的语言教育现状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配合。

  【参考文献】[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周庆生,等.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归化进程[M].[3]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48-58+3.[4]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9-14.[5]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6]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7]陈汝东.我国语言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97-203.[8]周殿生.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1-134.[责任编辑:邓丽丽]

篇二:多语言教育政策

  六通过语言政策来保障母语的卓越性地位从外国的语言政策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强大与其对母语对地位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母语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而该民族只有有了一定的凝聚力经济才能够有一定的发展动力

  语言规划与政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一、我国的语言规与语言政策百科全书将“语言规划”(LanguagePlanning)定义为“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通过制定某种语言政策而试图控制某一语言的使用、地位以及结构的行为”。自该术语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解读。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学科,其研究成果逐渐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也成为各国政府和机构制定、实施语言政策的理论基础。我国语言基本政策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以下两条规定中:“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观察我国外语教学政策的变化不难发现与当时所处时期紧密相关。20世纪50年代时期,当时外交政策“一边倒”地倾向于苏联,于是俄语成为我国的第一外语。1953—1954年间,国家出台了几项规定都是在缩减英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这些规定导致了外语教育片面发展,俄语发展过于迅猛且供大于求,而英语教育规模减小且水平下降。60年代初,由于和苏联关系恶化以及我国与西方、亚非拉等国家外交和贸易的良好发展,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上升。在此大背景影响下,国家在外语教育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新设立了几所独立的外国语学校,为优秀的

  外语人才提供良好生源。[2]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英语教

  育的发展更加迅猛。1979年3月教育部指出,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提出了如下语种方针:“当前主要的任务还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但也要适当注意日、法、德、俄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3]

  而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英语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外语,隐约有超越母语的势头。特别是2000年以后,掌握英语的人才剧增,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但优秀的英语人才还是缺乏。因此,国家提出培养优秀英语人才,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能力,强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更加注重人才实用性。

  由此可知,影响我国外语教育的各阶段语言规划与政策都和当时所处历史阶段息息相关。

  二、外国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美国强调语言一致性,但与此同时特别注重英语的突出性,并降低其他语种的影响力。蔡永良指出:美国语言的一致性不仅体现了其整个殖民时期英语殖民者所追求的目标,同时是贯穿于美利坚合众国建国甚至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始终的理想和追求,它一直是美国语言态度和政策的准则。[1]从中不难看出,美国的语言政策是保护母语。澳大利亚的外语教育政策。澳大利亚语言规划主要注重以下四点:第一,确保澳大利亚标准英语处于主导地位的同时巩固其

  主导性;第二,注重土著语的保护和研究;第三,加强其他语言的教学,且对语言的选择有明显的经济倾向;第四,注重提供多语言服务。

  法国的外语教育政策。随着美国在二战后的不断强大,英语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由此,法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法语和法兰西文化。且斥巨资以多种方式来推广法语,和多国大学机构建立了语言合作等项目。

  三、启示及建议从对国内外语言教育政策的解读,不难看出我国外语教育中存一些问题,如:英语人才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外语单一化严重但人才需求多样;外语学习实用性不强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以立法的方式确立语言教育政策借鉴法国和新加坡,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保汉语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强制性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这样有利于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同时,还可以立法来确保外语的学习及语言地位;法律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其重要性以及意义。(二)外语语言政策要促进多元化外语教育的发展50年代以俄语为第一语言以及自70年代起至今以英语为第一语言,这造成了我国外语学习的单一性。大部分学生从小学习英语,而只有在进入大学时,才有机会接触到其他语言,造成了小语种人才匮乏以及区域分布不合理的情况。由语言经济价值理论可以得

  出,如果专业的设置以及人才的培养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和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使得语言学习者更快地通过语言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重视外语学习的长期实用性大部分人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大学一毕业,英语全忘光了。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高,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因此,英语的有用性也越来越大,应该大力提倡长久学习英语。同时,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只有成为这样的多方面人才,才能更受市场的欢迎。(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9页)(四)注重高级语言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国民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但是,高水平的外语人才还是少之又少,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高水平以及具有高专业素养的翻译人才还很缺乏,数据表明: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大约只占总数的5%,而其中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专业人员就少之又少了。[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外语教育水平目前还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五)外语语言政策宜粗不宜细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还需要注意坚持宜粗不宜细的大原则,即在规定外语学习的总制度下,对于每个个人学习什么外语以及外语学习到何种水平,应该根据个体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需求来决定。对于有其他语言天赋的人,更不能用只学英语的政策来影响其发展,使人才战略蒙受损失。

  (六)通过语言政策来保障母语的卓越性地位

  从外国的语言政策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强大与其对母语的

  绝对地位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母语可以代表一

  个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而该民族只有有了一定的凝聚力,其经济才

  能够有一定的发展动力。所以,当我们大力提倡外语学习时,还需

  要维护我国汉语的主导地位。甚至于可以学习法国的政策,在我国

  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的良好前提下,

  全力推动汉语的学

  习,同时增强汉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

  全球化。

  四、结语

  语言政策和规划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语言政

  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考虑政治因素,而且还

  得考虑市场经济因素,只有这样,语言政策才能有不仅利于我国外语

  教育的发展,同时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全方面发展。

篇三:多语言教育政策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为更好地促进成乐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提升我园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积极提高幼儿的语言应用能力,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特向广大师幼及家长推送一期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推行规范的汉字。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贯彻执行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的需要,是推进全面教育和提高幼儿园形象的需要,是关系师幼切身利益的需要。一、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一)基本政策

  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国家大力推广、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

  2-1

  各民族语言文字,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二)一般政策国家保障公民的语言权利,为公民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国家保障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与发展;重视并保护弱势语言和弱势群体的语言;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国家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灭方言,方言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将长期存在;国家重视提升国民语文素质;国家重视语言资源保护。三、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九条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十条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

  2-1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普通话。◆《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为主的幼儿园,可以使用本民族通

  2-1

  用的语言。◆《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消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也可以使用当地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企业名称应当使用汉字,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名称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自治地方通用的民族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三条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填写。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同时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四、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的人交流时的困难,有利于社会交往,有利于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有利于扩大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还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国际交往,有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2-1

  五、幼儿园为什么推广普通话?◆是推进全面教育和提高幼儿园形象的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对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基础性作用。幼儿园实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推进全面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广大师幼及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幼儿园形象。六、什么是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是指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的汉字。规范汉字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两部分。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经国务院或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以字表等形式正式颁布的现代规范汉字。未整理简化的字是指历史流传下来的,沿用至今,未经过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如人、山、川、日、水、火等字。而不规范的汉字是指书写已经淘汰的异体字,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已经废止的“二简字”和错字、别字。七、汉字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哪些?◎1955年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6年1月由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1976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修订的《中国人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

  2-1

  ◎198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发布的《汉字统一

  部首表》。

  ◎1986年10月由国家语委发布的《简化字总表》。

  ◎1987年3月国家语委、中国地名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

  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

  定》。

  ◎1988年1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

  表》。

  ◎1988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委发布的《汉语拼音正

  词法基本规则》。

  ◎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

  号用法》。

  ◎2013年8月19日由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

  此外,还有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近20件。

  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

  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基础工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通话,幼儿园是基础。幼儿园

  用语一律使用普通话。幼儿园和社会的推广普通话工作要互相

  结合,互相促进。

  xx开心幼儿园

  2020年7月24日

  2-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有是贯彻执行语言文字相关法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律法规的需要,是推进全面教

  育和提高幼儿园形象的需要,

  为更好地促进成乐幼儿是关系师幼切身利益的需要。

  园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提升我一、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

  园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

  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语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

  言文字规范意识,积极提高幼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

  儿的语言应用能力,结合我园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

  实际情况,特向广大师幼及家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长推送一期语言文字规范化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的宣传材料。

  二、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一)基本政策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

  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

  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

  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

  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要推广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

  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推行规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

  范的汉字。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字;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

  2-1

  话,推行规范汉字;国家大力语言文字法》第三条国家推

  推广、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

  字,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语言文字法》第九条国家机

  (二)一般政策

  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

  国家保障公民的语言权利,为务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

  公民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提供除外。

  条件;国家保障少数民族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

  的使用与发展;重视并保护弱语言文字法》第十条学校及

  势语言和弱势群体的语言;加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

  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国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

  家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灭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方言,方言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

  地区将长期存在;国家重视提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

  升国民语文素质;国家重视语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

  言资源保护。

  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三、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法规范和标准。

  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语言文字法》第二十条对外

  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

  用的普通话。

  规范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2-1

  自治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

  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

  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言文字进行教学。

  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推

  用的普通话。

  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自治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民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

  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文字教学。

  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

  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

  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

  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师范

  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

  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应当使用普通话。

  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

  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

  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

  字。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为主的幼儿园,可以使用本民

  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族通用的语言。

  2-1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第六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

  条规定:消除文盲教学应当使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

  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少数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

  民族地区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

  言文字教学,也可以使用当地通话。

  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四、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

  第八条规定:企业名称应当使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

  用汉字,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

  名称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自减少不同方言区的人交流时

  治地方通用的民族文字。

  的困难,有利于社会交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利于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

  证条例》第三条规定:居民身交流,有利于扩大商品流通和

  份证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有利于

  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居民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还

  身份证登记项目使用全国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

  用的文字填写。民族自治地方团结,有利于国际交往,有利

  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实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际情况,可以决定同时使用本五、幼儿园为什么推广普通

  民族的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话?

  地通用的民族文字。

  ◆是推进全面教育和提高幼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儿园形象的需要。

  2-1

  ◆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已经废止

  育对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二简字”和错字、别字。

  的基础性作用。幼儿园实行语七、汉字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言文字规范化是推进全面教哪些?

  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广◎1955年发布的《第一批异体

  大师幼及教职员工的整体素字整理表》。

  质,提高幼儿园形象。

  ◎1956年1月由国务院公布的

  六、什么是规范汉字?

  《汉字简化方案》。

  规范汉字是指符合国家◎1976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

  颁布的规范标准的汉字。规范员会修订的《中国人汉语拼音

  汉字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包括字母拼写法》。

  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

  简化的字两部分。经过整理简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

  化的字是指经国务院或国家发布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

  主管部门批准,以字表等形式一用字表》。

  正式颁布的现代规范汉字。未◎198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整理简化的字是指历史流传会和国家出版局发布的《汉字

  下来的,沿用至今,未经过整统一部首表》。

  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1986年10月由国家语委发

  传承字,如人、山、川、日、布的《简化字总表》。

  水、火等字。而不规范的汉字◎1987年3月国家语委、中国

  是指书写已经淘汰的异体字,地名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

  2-1

  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1988年1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委发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2013年8月19日由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此外,还有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近20件。

  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基础工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通话,幼儿园是基础。幼儿园用语一律使用普通话。幼儿园和社会的推广普通话工作要互相结合,互相促进。

  xx开心幼儿园

  2020年7月24日

  2-1

篇四:多语言教育政策

  有些少数民族如壮族彝族和傣族他们虽然也有成片的聚居区在家庭内部邻里之间在农村和小城镇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也有传统的文字或者新创制的文字但是方言差异大本民族的语言在社会上的应用不如上述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民族语言那么广泛在政治生活中目前还仅限于头交际和少数重要文件的翻译

  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概论

  文档由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作者】道布【作者简介】作者道布,1934年生,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地址:北京市白石桥路27号,邮编100081。【摘要题】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的。文章对民族和语言的的政策和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文章还从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汉语语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进三个方面对中国的语言规划做了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民族多、语言多、文字也多,这是中国国情的一个特点。中国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就是从这样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语言文字概况(一)民族与语言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数的91.95%(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达到十一亿三千多万。其余55个少数民族加起来占人口总数的8.04%,一共有九千多万。少数民族之间,人口数量差别也相当大。人口最多的壮族,有一千五百多万人;人口最小的珞巴族,只有两千三百多人。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少数民族有18个,人口在一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5个,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也有15个,人口在一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有6个。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大陆上人口很少,都是散居的。以上是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下面再来看一看中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就形成了交错聚居和互相杂居的分布格局。大致说来,汉族主要聚居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松辽平原。但是,在其他地区也都有汉族居住。因此,可以说

  汉族几乎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南、西北、东北和北方的高原、山地及边疆地区。在台湾和海南两个大岛也有一些聚居的和杂居的少数民族。

  大家知道,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一般认为语言的使用者往往跟民族这种社会群体的成员是一致的。但是,实际情况也不尽然。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少数民族有55个,但是语言却有80种以上,有人说甚至超过100种。这个问题还在调查研究之中。这是因为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不包括转用或者兼用汉语的情况)。譬如,瑶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景颇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景颇语和载瓦语;而台湾岛上的高山族有十几个不同的支系,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中国境内语言的数目多于民族的数目。这大概与上民族形成过程中族源的多元性有关,同时也是民族形成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所以,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至今还没有形成全民族通用的民族共同语(或者说标准语)。

  此外,语言和的划分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究竟差别大到什么程度才是独立的语言,至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没有公认的标准。所以,一个语言内部,方言之间的差别有大有小。不同语言之间,方言的差别也是有大有小。拿汉语来说,除去作为汉语普通话(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基础方言的北方话(旧称官话)以外,大的方言还有吴语、粤语、闽语、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不同方言区的人们,要是他们不学习普通话,也不学习对方的方言,彼此之间就很难互相了解。在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语言当中,有些语言的方言差异也是相当大的,比方苗语的三种方言之间也达到了互相不能通话的程度。

  从语言在各种社会领域中的使用程度看,汉语毫无疑问是强势语言,不但使用人口最多,而且在等各个领域中都被优先选用。这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少数民族在不平衡的双语的需要,自发地学习强势语言,一般都认为掌握汉语是天经地义的事。少数民族语言不但使用人口相对地说比较少,而且主要用于语言社区内

  部的日常生活领域。有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使用层次高一些,但是,也达不到汉语那样的水平。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像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这些有大片聚居区、人口在百万以上、文字历史也比较悠久的民族,他们的语言除了在、文化、教育、经济各个领域中使用,甚至在一些邻近的或者杂居在一起的其他民族中也使用。在以这些民族为主体的自治事业,有从小学、中学直到体系。也都广泛使用本民族语言。

  2.有些少数民族,如壮族、彝族和傣族,他们虽然也有成片的聚居区,在家庭内部、邻里之间,在的文字或者新创制的文字,但是方言差异大,本民族的语言在社会上的应用不如上述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民族语言那么广泛,在政治生活中目前还仅限于口头交际和少数重要文件的翻译。也不多。教育上,一般只在小学作为一种教学语言使用。傈僳语、拉祜语、景颇语、载瓦语的使用情况大体上也属于这个类型。

  3.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政治生活、学校教育和集市。属于这个类型的少数民族语言相当多,大约占语言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使用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二)双语人中国的各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迁徙、流动,形成了今天这样交错聚居、互相杂居的分布格局。在汉族几乎遍布全国的情况下,各民族之间,尤其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接触密切,交流频繁,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已经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对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不能不产生相应的影响。现在,少数民族中除回、满两个民族早已全部转用了汉语,畲族绝大部分转用了汉语以外,其他各个少数民族也都有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掌握了汉语,有的民族甚至绝大多数人都通晓汉语,是兼通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人。从少数民族使用汉语的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绝大多数人只使用本民族语言,只有少部分人兼通汉语,如维吾尔族、藏族。这些民族都有大片的聚居区。在聚居区内汉族人口比例低于少数民族。

  "2.大部分人使用本民族语言,一部分人兼通汉语,还有一部分人已经转用汉语,不再使用本民族语言。如蒙古族、壮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傣族等。这些民族虽然也有成片的聚居区,但是有相当多的人口是与汉族杂居在一起的。在杂居区,汉族人口比例大于少数民族。3.大多数人兼通汉语,只在本民族内部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其他民族使用汉语。如撒拉族、东乡族、仫佬族、毛南族、羌族等。这些民族的聚居区都不大,与周围的汉族交往密切,基本上构成了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4.大多数人已经转用了汉语,只有少数人仍然使用本民族语言,但是也都兼通汉语。也就是说全民族都能使用汉语。如畲族、仡佬族、土家族等。5.整个民族都使用汉语。虽然过去有过自己的语言,但是早已放弃,不再使用了。如满族、回族。有些地区少数民族懂汉语的人不多,但是有一部分人兼通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有的兼通维吾尔语,有的兼通藏语,有的兼通壮语,有的兼通傣语,等等。(三)文字汉字不但是汉族的文字,也是中国少数民族通用的文字。全民族都通用汉语的几个少数民族,很自然地以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这是历史上已经作出的选择。那些没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的少数民族,大多也选择了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0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由于有些民族不同的支系或者不同的方言使用不同的文字,所以少数民族文字的总数有30种。藏、彝、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傣等民族各有自己的传统文字。有的文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他一些文字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满

  族虽然已经转用了汉语,普遍使用汉字,不再使用满文,可是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仍然使用着与满文基本相同的锡伯文,可以看成是满文的延续。

  19世纪末,传教士为景颇族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景颇文。20世纪初,传教士为拉祜族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拉祜文(现在称老拉祜文,与中国拉祜族现在使用的50年代制订的拉祜文有一定的区别)。传教士为傈僳族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大写印刷体)为基础的表音文字。这套文字用拉丁字母(大写印刷体)方向的正反、颠倒等方法来表示不同的语音,并且加标点表示声调。传教士还跟滇东北苗族活动。由于这个缘故,懂这几种文字的群众多半只会读,不会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是50年代,政府专家、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经过调查研究,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等10个民族制订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其中,为苗语的不同方言分别制订了4种文字方案,为哈尼语的不同方言分别制订了两种文字方案,所以10个民族就有了14种文字方案。后来又为景颇族的载瓦支系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载瓦文方案,为土族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文方案。在这16种文字方案中,壮文方案于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正式推行。其余各种文字方案多数现在都处于试验推行阶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黎文方案制订出来后,一直没有试验推行;彝文方案于70年代中止了试验推行。到了70年代中期,四川省的彝族对传统彝文进行整理和规范,形成了一套表音的音节文字。国务院于1980年批准了《彝文规范方案》。这样,中国的文字,除全国通用的汉字以外,现在有20个少数民族使用着30种文字(包括方言文字)。

  二、语言政策中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和使用情况的复杂性表现为各民族之间既有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普通话和汉字),又有使用范围和使用层次参差不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各种语

  言(包括大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文字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语言文字的作用,不但关系到各个民族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中国的语言政策体系在《宪法》中,有这样两款根本的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第四条)和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第十九条)。这两款规定,可以说是中国关于语言文字的根本政策。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个表述,非常恰当地规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享有平等的了各民族都有选择使用符合自己需要的语言文字的权利。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作为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内容,把少数民族工作看成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且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其涵义是在汉语的各大方言区之间和各民族彼此之间,都要以普通话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普通话不仅是汉族的共同语也是各民族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彼此之间,少数民族彼此之间)相互交际时使用的共同语。把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载入宪法,是对长期以来汉语在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自然形成的实际地位的肯定。普通话作

  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具有这样的普通意义,是得到全国各民族公认的。这两条相辅相成的根本政策,既体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体现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多样性和统一性作到了完美的结合,构成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语言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就把汉语规范化作为国家的语文政策,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语言文字的应用是为了表达,进行交际的,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关系到每一个人,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子孙后代。语言文字的运

  用是否合乎规范,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汉语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但是并不意味着口语就可以忽视不管。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出来的,反过来它又巩固和指导口语的发展。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规范化的内容当然要涉及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与文字相关的还有标点符号。它是文字运用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标点符号的规范问题也在语言规范化之列。

  "进行规范化就有一个标准问题。拿什么标准来规范现代汉语呢,语音方面,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并不意味着把北京话里的特殊成分也照搬过来。而是要把北京话里特殊的土语成分去掉。以北京语音作标准音是有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的。汉语的官话(标准语)一向以京城所在的地方话为语音标准。自从金、元、明、清四个朝代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北京话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官话,成为各大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普通话。另一方面,与文言文相区别的白话也受北京话的强烈影响,北京话为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打下了基础。普通话词汇规范建立在北方话基础方言之上,以北京话为核心,同时也从其他方言和古汉语、少数民族语、外国语中吸收适用的和需要的词充实自己。普通话的词汇规范,体现在规范性的中。《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对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规范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新华字典》于1952年出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语文性新编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1960年印出试印本,修改后,1978年正式出版。它是以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现代汉语中型词典。

  对普通话的语法规范,最先起到推动作用的是吕叔湘、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这部著作不但讲了语法规范问题,还分析了大量病句,这些内容对消除语言运用的混乱现象是十分有益的。后来,中国的语法学家集体编写了《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作为中学汉语课的语法教材。这部《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总结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影响相当广泛。

  中国最早的开始使用句读。新式标点符号出现于清朝末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总置制订《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了15种符号。

  汉字自古以来是从上往下书写,自右向左排列的。,冲击中国的文化界,提出了汉字自左向右横写的问题。从生理上说,眼睛的视野横看比直看幅度大得多。横的视野比直的要宽一倍以上。1955年,全国文字横排的已占80%以上。1956年以后,全国全面实行汉字横排。

  为了拼写汉语和给汉字注音而制订汉语拼音方案,自清朝末年起一直是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主席谈到汉语拼音方案应该采用拉丁字母,周恩来总理在总结发言中代表中共中央表明态度: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比较适宜,使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形式有了结论。以后又经过多次研究、讨论、修改,于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从此,《汉语拼音方案》就成为中国人民文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语文工具,是拼写汉语的最佳方案,也是国家法定的方案。

  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例如,在有通用少数民族文字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翻译机构。政府的文件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并用。会议提供少数民

  族语言文字翻译。少数民族公民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图章、牌匾,开会时悬挂的会标,都要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并用。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为少数民族代表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种少数民族文字的文件译本和7种语言的同声传译。选择票和表决票与汉文同时使用上述7种少数民族文字。

  3.在少数民族教育中,有通用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和专业中,使用少数民族文字课本,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同时,从适当年级开始(一般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程,实行双语教学体制。

  4.国家扶持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事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机构和)。

  5.国家扶持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广播、,有用11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153种刊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的30多家广播电台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播音。30多年来,使用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译制了1000余部电影片。内蒙古、新疆、西藏、延边的电视台都有播放少数民族语文电视的频道。

  6.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工作者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进行演出。7.提倡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无论就民族的整体来说,还是就每个民族成员来说,在一定的环境中,只使用单一的语言文字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实际需要。不同的语言文字在各自使用范围内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不但可以满足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只有学会当地少数

  民族的语言文字,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感情和愿望,才能够更广泛地联系群众,才能够做好工作。

  8.少数民族使用语言文字实行自愿自择的原则。由于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复杂,不但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语言使用情况有明显差别,就是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也是不平衡的。为了使中国的少数民族无论就民族整体来说,还是就每个民族成员来说,都能够全面、充分地享有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国的语言政策中规定了自愿自择这样一个基本原则。这就保障了个人享有的使用语言文字的权利,能够与他们从使用语言文字过程中得到的实际利益相一致。

  中国的语言政策是在客观地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同时也考虑到在不同条件下应该区别对待。我们常说,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鉴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情况错综复杂,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实行分类指导,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三、语言规划"中国的语言规划是党和国家语言政策的体现,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语言文字进行规划和管理所做的各种工作。中国的语言规划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下,通过行政的方法和教育的方法相结合推行的。在研究和制订语言规划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语言学家、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学术界各方面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代表人物的作用,广泛听取了干部、群众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后,按照一定的行政程序和法律程序决定下来的。(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现在,管理全国通用的汉语文和管理少数民族语文,是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分工实施的。这种管理体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伊始,热心文字改革的著名学者倡议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协会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汉字改革问题,同时也研究汉语规范问题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问题。

  1952年2月5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面设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其任务是:(1)研究并提出中国文字拼音化方案;(2)整理汉字并提出简化方案。这是中国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个国家专职业务研究机构。

  为了加强文字改革的领导,把文字改革工作由研究阶段推向实践阶段,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这个机构是由以前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而成的。其任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语言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来推行各项文字改革的具体工作。如发动全国讨论《汉字简化方案》,继续整理汉字,编订汉字标准字表;拟订拼音文字初步方案,展开群众性讨论,进行广泛的试验;制订词的连写规则,试编常用词汇;研究和推行普通话(标准音)教学,等等。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语言规划进入了实施阶段。此后,中国的语言规划就是在这个政府机构的领导下实现的。

  中国的语言规划工作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停滞阶段,于1977年开始恢复。这时,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后来改革开放的进程,推动着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使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在新,语言规划中,推广普通话提到了工作的首位;汉字整理从逐步简化转向相对稳定,对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严格要求;汉语拼音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管理领域已经大大超过以往文字改革这个概念所容纳的内涵。于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这个机构改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

  工作,并做好有关的社会工作。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汉语和汉字。

  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管理体制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1951年10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面设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不完备的民族逐渐充实其文字。1954年5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向政务院递交了《关于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问题的报告》。政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且决定: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负责;少数民族文字方案的确定和工作中的其他问题,由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由于在少数民族文字工作上做了上述分工,相应地撤销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

  在这个时期,在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先后成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或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指导工作委员会,负责地方上的少数民族语言规划的实施。

  文化革命以后,全国的少数民族语言规划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管理民族事务工作的国家政务部门,负责管理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翻译、出版工作。同时,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的

  省,也都恢复了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委员会或者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办公室。大约在这个时候,还出现了跨省区的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协作组织。首先建立的是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然后建立了四省区藏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和三省朝鲜语文工作协作小组。这是得到国务院批准的,以有关省、自治区协调的方式指导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机构。

  (二)关于汉语语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汉语、汉字的语言规划,以文化革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语言规划的重点是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

  1955年10月,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确定文字改革的方针包括文字改革的目标和步骤两个方面。目标是汉字改革走拼音化方向,步骤是首先简化汉字,同时进行拼音化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又分两项,一项是推广普通话,一项是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1.简化汉字。简化汉字包括精简汉字的笔划和汉字的字数。目的是减少识字、书写、阅读和印刷方面的困难。简化汉字采取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约定俗成就是在社会习惯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可能采用长期以来在民间已经流行的简化字,而不是从头来彻底改造汉字,也不是有系统地改变汉字的字形。稳步前进是说简化不期望一步到位,而是实行分批简化,主要是考虑到一般人的学习过程和承受能力。如果把成千个简化字一次拿出来,群众是难以掌握的,很容易引起混乱。所以,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汉字简化第一表所列的简化汉字,共230个。要求从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印刷的和书写的文件上一律通用,除翻印古籍等特殊需要外,原来的繁体字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第二部分是汉字简化第二表上所列的简化字285个。第三部分是汉字偏旁简化表上所列的简化偏旁54个。为慎重起见,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先试用,征求意见后,报国务院再作必要的修正,然后分批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贯彻了文字改革的方针,对千百年来民间流行的俗字、减笔字加以选择和规范,完全符合约定俗成的精神和稳步前进的要求。它减轻了人们学习、使用汉字的负担,受到群众欢迎,推行比较顺利,对普及教育也起了很大作用。

  "

  2.推广普通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56年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不另设办事机构,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负责整个推广普通话工作的计划、指导和检查。国务院在《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规定了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审订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举办普通话语音研究班,为各省、市和高等院校培养普通话工作骨干。教育部、广播事业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普通话语音教学讲座。全国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开始用普通话教学。

  3.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在研讨阶段,共收到655种方案。从字母形式上看,有7大类。从结构上看,有4种方式。五花八门,各有见地。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字改革的发言。毛泽东主席在讲话中表示赞成采用拉丁字母。周恩来总理在作会议总结时说:中央政治局决定,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公布后用在小学课本上,代替注音字母(1918年教育部公布的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1956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委员会于1957年10月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经全国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讨论同意后,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

  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制订的,采用拉丁字母和音素化的拼音方法。特点是不增加新字母,尽量少用附加符号,尽量不用变读法,隔音方法有隔音字母和隔音符号两种。《汉语拼音方案》主要是用来给汉字注音和为推广普通话服务的,还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它的用处有:(1)给汉字注音;(2)拼写普通话,作为教学普通话的工具;(3)作为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4)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促进术语;(6)编索引,排序。从1958年秋季起,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汉语拼音方案。

  其他年级也在语文课中匀出一部分时间教汉语拼音方案。仅一年之内,全国就有5000万名小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方案。现在,大约有七亿人学习过汉语拼音方案。

  文化革命以后,关于汉语、汉字的语言规划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汉字的研究、整理面临新的课题,电子计算机语言文字处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严格要求,汉字的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工作紧迫地摆到人们面前。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也有了新的特点,一是与经济生活的联系更加直接,推广普通话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二是推广普通话开始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普及面更广,效果更好。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拓宽了领域,显示出它可以弥补汉字缺陷的优越性。而且在输入方式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新时期的语言规划把推广普通话摆在首位。50年代确定的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正确的。现在,形势发展了,推广普通话也有了新的进展,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新时期的推广普通话的方针,经过1986年1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讨论,确定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重点放在普及上面。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普通话能力的,使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并且成为部分城镇的校园语言。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推广普通话方面要率先垂范,在公务活动中自觉地说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有声传媒要以普通话为播音用语,使普通话成为宣传语言。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人员逐步做到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同时,要加强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做好普通话词汇规范化工作,分期分批发布有关外来词、异形词、缩略语、新词术语方面的规范标准。

  新时期的语言规划仍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但是重点放在努力推进全社会用字的规范化上面,强调现行汉字的稳定性。新时期的语言规划关于汉字的管理扩展

  到一个新的领域,就是汉字信息处理。80年代以来,为研究制订国家标准《汉字输入编码方案》,首先制订了《汉字输入编码评测试行规则》。1981年发布了国家标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收入6763个汉字。为了适应汉语词处理的急迫需要,有关机构正在积极组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家标准和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为中国人名、地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后,还需要有一个正词法规则作为补充。1982年7月成立汉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确定了三项任务:(1)拟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各种专用规则;(2)审订各种拼音表,如街道名称拼音表,等等;(3)编订汉语拼音正词法词汇集。1984年发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草案)》,作为试用稿,征求意见。修订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联合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全国使用语言文字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比较确切的认识,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数据,可以为制定和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语言规划,发展文化教育,提供重要依据。不义前,国务院已经批准开展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已经在80年

  代末完成,采用的是抽样调查与专家经验相结合的办法,调查结果反映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一书中。

  (三)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进帮助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文字的任务,早在1951年就提出了。这一年2月,政务院就民族事务作了6项决定。其中第5项是

  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内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指导和组织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不完备的民族逐渐充实其文字。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政治报告中提出:对于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应当帮助他们创造文字。同年,在《关于发展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周恩来总理提出:对于那些还没有文字或者文字尚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创制和改革自己民族的文字。

  "为了制订创制和改进少数民族文字的规划,1955年1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召开首次全国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会上形成了一个全面的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规划要求在1956年到1957年,完成对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普遍调查;在1956年到1958年,进行创制和改进文字方案的设计。在正式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普遍调查之前,开办了大规模的语言调查训练班。然后组成有700多人参加的7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分赴少数民族聚居的16个省和自治区,调查了4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内容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的分布情况、方言情况、语言结构情况和文字情况,为创制和改进文字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语言调查基础上,语言学家为10个民族拟定了14种文字方案草案(其中为苗族拟定了4种文字方案,为哈尼族拟定了两种文字方案)。为了解决字母形式问题,1956年10月,召开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队长和有关的少数民族语文工作者会议,拟订《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这个文件经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同意后,上报国务院。国务院于1957年12月正式批准了这个文件。文件的基本精神是:创制和改革少数民族文字应当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相同或相近的音,尽可能用汉语拼音方案里相当的字母表示;各民族的文字,特别是语言关系密切的文字,在字母形式和拼写规则上应当尽量取得一致。

  在这一批文字方案中,壮文方案是第一个上报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方案。1955年拟订壮文方案草案以后,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又对方案做了一些修改。1956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了修改后的壮文方案,上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转报国务院。1957年12月,国务院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壮文方案。壮文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推行机构和研究、编译、出版机构,开办壮文学校,培养壮文工作骨干和壮文教师,在农村开展壮文扫盲工作。当时,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过壮文的人达到200多万。后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到60年代,壮文推行工作逐渐收缩,文化革命期间就完全中断了。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决定恢复壮文推行机构,并且选定一些地方开展推行壮文的试点工作。1982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了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的壮文修改方案,通知各地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推行。

  在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同时,还帮助傣族设计了传统文字西双版纳傣文(又称傣仂文)和德宏傣文(又称傣哪文)的改进方案。帮助拉祜族和景颇族分别设计了原有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改进方案。

  此外,还帮助使用阿拉伯字母形式的传统文字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分别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并且正式推行。文化革命以后,1982年,这两个民族又决定恢复使用传统的阿拉伯字母形式的文字,新文字只作为一种拼音符号予以保留。

  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文字的工作经历了大起大落,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主要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回顾起来,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进,在开始的阶段,基本上是按照语言规划的目标和步骤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新创文字和改进的文字问世不久,就遇到了极左思潮的干扰,推行工作和试验推行工作受阻,逐渐停顿下来。文化革命以后,拨乱反正,各地陆续恢复推行和试验推行工

  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规模和势头都不如50年代。过了不久,又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于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人口流动,双语人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环境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少数民族中一部分人的语言态度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有些少数民族家长更强调自己的孩子需要很好地掌握汉语汉字,甚至需要掌握外国语文。出现了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使用少数民族的学校生源减少的现象。在社会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语言使用情况随着人们的实际需要有所调整,较多地注意现实的功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新创文字和改进文字的推行和试验推行如何适应少数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们的需要,面临着一个调整工作部署的问题。

  50年代,研究创制拼音文字的时候,曾经从引进一种理论,认为制订拼音文字首先要选择基础方言和标准音,推行文字也要在非基础方言区推行标准音。经过多年实践,现在已经看出来,这种要求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有许多原来没有文字或者没有通用文字的少数民族,方言分歧比较大,既没有全民族通用的标准音,也没有哪个方言有较高的威望可以作为基础方言很快形成标准音。往往所选择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在非基础方言区,群众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由于把推行文字与推行标准音紧紧联系在一起,推行标准音的困难也就成了推行文字的阻力。近些年来,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冲破基础方言标准音理论的束缚,进行了用一套共同的字母和大同小异的拼写规则,灵活地拼写不同方言土语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也像任何事物的成长过程一样,是从初级阶段逐渐走向高级阶段的。从原来没有文字到开始使用文字,不能一下子就对文字的适用性和规范性提出过高的要求。对待新创制和改进的少数民族文字,应该与高度发展了的汉族文字和其他有比较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文字有所区别,要允许新创制的和改进的少数民族文字在使用中逐渐完善。允许这类文字在拼写方言土语时有一定的灵活性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刘世哲【参考文献】1国家民委经济司、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民族统计1949-199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3黄光学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5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6伍精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民族语文》1992年第1期。7许嘉璐:《开拓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服务》,《语文建设》1998年第2期。"重要提示:文档由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

篇五:多语言教育政策

  为此应当利用双边和多边机制及区域合作平台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增设汉语国际广播电视频道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平台以汉语言化的国际传播为主要形式对外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建设展示现代中国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学习使用中国汉语推动和加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及旅游往来等四面向一带一路的外语教育政策构想在世界越来越全球化的21纪外语教育仍不容忽视实施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更是大势所趋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对接

  [作者简介]王烈琴(1968—),女,陕西凤翔人,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于培文(1969—),女,江苏连云港人,北京语言大学培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研究。[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离不开语言辅路。将汉语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的通用语是解决语言问题的需要,是共享语言资源的需要,也是实施语言权利的需要。加强国内汉语教育,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是经济发展、合作的需要,也是汉语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构建和实施多语种的外语教育政策是全球化外语教育发展的趋势,这将有力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速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是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语言问题与语言政策研究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探讨兴趣。2014年以来,中国知网讨论有关“一带一路”语言问题的期刊文章不断增多,内容涉及语言铺路的重要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语言状况、汉语教学的国际推广、地区交流中的文化冲突、语言

  人才培养、文化传播、文化认同等问题,但尚缺乏对“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据此,本文从“一带一路”沿线通用语规划、汉语教育政策和外语教育政策等三个方面探讨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问题。

  一、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语问题多语环境的存在使得通用语成为人们进行彼此交流的必须品。通用语,亦称“共同语”,是指一个村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大多数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如民族通用语、区域通用语、国际通用语等。拉丁语,最初是意大利半岛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村落语言。罗马帝国时期,拉丁语是罗马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当时帝国核心地区的通用语。英语,最早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部落方言,后成为大不列颠岛上的国家通用语,现在则为世界通用语之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覆盖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包括东亚的蒙古、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和中东欧16国等在内的大约65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达44亿,占世界人口的63%,语言和方言数目众多,语言状况极为复杂。“一带一路”沿线多语环境的存在,致使该区域通用语的规划势在必行。任何社会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语言媒介,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头交流语。2015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当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划体系制定和完善,依靠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及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实现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和人心相通的“五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总之,“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施与实现均需要语言服务的参与。

  美国语言学家Ruiz把语言规划的价值取向划分为三种:语言问题、语言权利和语言资源。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属于多语环境,故语言问题无处不在。语言属于基本人权,每个国家、民族、社团及公民都享有学习、使用和推广自己所喜欢语言的权利。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源,外语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这种投资会给个人和国家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语言属于“软实力”资源,是国家综合实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语言资源是每一个国家、民族、群体和个体的语言权利。从这些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沿线的每个国家都希望、也有权利把自己的官方语言推广为该地区的通用语。中国也不例外。

  与“一带一路”沿线50多种其他官方语言相比,汉语普

  通话更具备成为该区域通用语的潜力和优势。第一,汉语使用人口最多,仅母语使用人数就超过10亿,其他任何官方语言都无法与之相比。第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容忽视。国家的强大需要语言与其匹配,中国要走向世界,汉语首先要走向世界。第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需要中国的经济援助与合作,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深入,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越来越大,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交通建设、文化旅游繁荣等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达9955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中国的经济援助,需要语言服务,更需要有中国的语言服务。第四,中国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与认同。这样,从语言生态来讲,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汉语能够削弱英语霸权对其他弱势语言的冲击,对保护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和维护世界语言生态环境十分有利。第五,“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的倡议,将汉语发展为区域通用语是中国人的共同心愿,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沿线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化进程,同时有助于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威望的极大提升,实为一项

  具有世界发展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二、增强语言意识,达成语言意识形态上的共识意识形态的英文为ideology,字面意思是关于思想、

  观念的学问。意识形态反映和维护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属于上层建筑,其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其本质指向性外化为政治功能或文化功能,包括导向、辩护、教化、凝聚、塑造、解释、整合、批判、调控、预测等功能。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实践、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规划是构成语言政策的三大要素。语言实践指对语言库中的各种变体所作的习惯性选择模式。语言意识形态是关于语言、语言使用和语言功能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语言规划就是对语言本身及其使用进行干预、规划或管理,从而影响、改变语言实践。语言意识形态是语言政策的思想基础,影响语言选择、语言使用与语言规划。有什么样的语言意识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实践和语言政策,单语主义、双语主义和多语主义是较普遍的语言意识形态。

  英语之所以从最初的一个部落方言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际语言,除了英国的殖民历史,英、美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全球英语教育以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等因素外,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强烈的语言意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排他性”、“自褒性”和“唯我独尊”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语言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英国

  殖民者在美洲大陆上推行英语教育,其目的就是要传播英语。在意识形态上,他们自褒自己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贬低印第安人的语言是“野蛮人的语言”,采取英语同化教育迫使数以百计的印第安语濒临灭绝,有效抵制和化解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其他白人语言的威胁,成功地在北美大陆上建起了一座“英语巴比伦塔”,奠定了美国单语主义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的基石。罗伯特·菲利普森认为,英国海外扩张与宣传的目的就是支持英国外交政策,维护并加强英联邦和英帝国,促进本国贸易并保护海外投资,而实现这些目的的关键就是扩大英语的用途。语言意识形态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汉语源远流长,母语使用人口全球数目最大,但主要在中国大陆上使用。为什么中国的汉语没有英语那样被广泛使用,除了政治、经济和被殖民历史外,缺少强烈的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播意识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但未就语言意识、语言服务、语言政策及汉语国际化等问题发表专题讲话,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达成语言意识形态上的共识:(1)“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语言辅路;(2)将汉语发展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通用语;(3)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推广汉语应当成为今后语言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4)实行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是全球外语

  教育的主流和发展趋势。然而,语言意识形态上的共识不能慢慢等待国人的逐

  渐认知,更有必要作语言意识形态上的引导和培训。提高国民的语言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术机构、大众传媒、各级学校以及国民个体等都应该成为宣传、强化国民语言意识形态的主体。充分发挥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各级学校则可通过举办语言学习活动、学术讲座、课程设置等途径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敏感度,帮助形成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语言意识形态:学习、推广使用和传播汉语是每个中国公民的神圣职责。没有强烈的民族语言保护和发展意识,便谈不上正确认识和处理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将成为一种低效、甚至无效投资,语言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则无法实现。

  三、面向“一带一路”发展的汉语教育政策构想维护和推广本国强势语,是世界发达国家一贯的语言政策。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推广汉语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交往与合作发展的通用语,制定与时俱进的汉语教育政策,其意义十分重大。第一,重视国内普通话普及和汉语语言文化教育。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形成了一种“重外语而轻汉语”的不正常现象,社会各界对外语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远远超过了母语教育。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采取自上自下的语言教育政策改革措施,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汉语语言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通话学习与考核必不可少;在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加强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中国高校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的汉语语言文学课程并未受到重视,学生的母语语言文学水平几乎停留在高考阶段。为此,政府应当制定、出台有效的语言教育政策,各级学校按照上级的教育政策,改革和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重视汉语语言文学的学习,加强汉语语言水平测试与考核,严把中考、高考及普通话考试关。通过考试制度、用人政策的改革,从而在最大的程度上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意识、母语保护意识和公民的汉语语言能力。

  第二,高校要对高考学生及大学毕业生的双语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以前,只要高考总成绩达标,一般就会被顺利录取。但我们发现,有些进入大学的新生或大学毕业生的母语、外语水平都很不理想。试想,一个大学生的母语水平都很差,其外语水平能有多高?一个大学生毕业的语言能力都有问题,其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翻译能力、写作能力能有多强?不管今后从事语言教育,还是从事笔译、口译、导游、科研等工作,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双语能力都非常重要,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考核,

  严格把关。第三,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汉语教

  学。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已有66年的历史。截至2007年,海外孔子学院已发展到210所,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今后,中国政府应当借助本国不断提升的国际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与沿线国家达成共识,签署条约,联合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实行沿线国家提供场地和教学硬件设施、中国负责和出资对外汉语教师的输出及教学任务的方式。由中国高校承担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国家“汉办”负责颁发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的派遣。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应包括汉语专业、传播学专业、外语专业教师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有浓厚的爱国意识和敏感的语言意识、强烈的母语传播意识以及较高的母语能力、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政府应鼓励、支持汉语专业和外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应重视和投资网络化对外汉语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全球化的网络平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四,加强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大众传播。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沿线许多国家的认同,向沿线国家的投资不断增加。为此,应当利用双

  边和多边机制及区域合作平台,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增设汉语国际广播、电视频道、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平台,以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主要形式,对外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建设,展示现代中国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学习、使用中国汉语,推动和加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及旅游往来等。

  四、面向“一带一路”的外语教育政策构想在世界越来越全球化的21世纪,外语教育仍不容忽视,实施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更是大势所趋。“9.11”事件之后,美国强烈地意识到外语教育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2003年,美国《国家安全语言法案》出台,高调要求美国高校重视外语教育。2004年6月,美国国防部召开了“全美语言大会”;8月,发布《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书》白皮书,号召美国公民学习国家急需的“关键语言”:阿拉伯语、汉语、日语、朝鲜语、俄语、印度语、波斯语和土耳其语等。2006年,美国《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书》正式启动,两年后获得了政府的巨额财政拨款支持。2009年,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通过,为高校学生出国学习关键地区的语言与文化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2011年,美国《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战略规划:2011—2016》对美国军队的外语教育内容与外语能力测试提出了要求。

  19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外语教育进一步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日本一方面继续加强英语教育,另一方面开始实施多语种的外语教育政策。有数据显示,2003年,日本已有653所公立、私立高中开设了除英语外的24种外语课。日本高校大学生可以从众多的外语课程中自主选择外语科目,如汉语、英语、朝鲜语、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加强日本公民的国际视野与多语种语言能力是目前日本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

  1991年,欧盟在瑞士召开外语教学会议,达成了诸多共识,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终身学习外语的原则。1995年,欧盟提出从教育领域推动语言多样性,加强各成员国间相互学习语言,反对语言霸权主义。2001年,《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参照框架》出版,从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三个方面,分六个等次描述了公民语言多元化能力的发展标准。

  进入21世纪,俄罗斯先后颁布了几个重要的外语教育指导性政策文件,如2000年的《学习外语的函》、2004年的《国家普通教育标准基础普通教育外语课程标准》和2007年的《关于在普通教育系统中学习小语种的函》,主要内容包括: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大力发展双语和多语种外语教育;采用灵活的双语和多语种组合教学模式。俄罗斯的中小学除开设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

  课,还开设了与俄罗斯相邻国家的语言课。目前,莫斯科的中小学设有20余个语种,英语、法语和德语为主流,对小语种如西班牙语、波兰语、芬兰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汉语、日语和朝鲜语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从以上发达国家目前外语教育政策的改革情况来看,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即必须长期重视外语教育,注重外语教育与国家利益的紧密联系,外语教育要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实施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是21世纪全球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总趋势。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经验,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必须与时俱进,将国家安全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利益作为外语教育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的现实依据与衡量指标。

  第一,制定和实施多语种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语种的选择是外语教育政策中最核心的问题。选择何种语言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因素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必须多语种化。外语语种要包括西方强国的官方语言,包括对中国构成潜在危胁国家的官方语言,还要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官方语言。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以英语教育为主,另增加一门第二外语选修课程。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课程可开设三四门外语语种,

  如英语、德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高中生可以自由选择两门外语必修课。在高等教育阶段,除欧洲主要语言外,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官方语种,设置相关语言专业,为高校大学生(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学生)提供学习多种外语(如阿拉伯语、波斯语、朝鲜语、西班牙语、德语、东南亚国家语言等)的机会,为高等教育人才的出国深造、专业发展、职业规划提供选择余地,扩大发展空间,增加就业机会,扩大语言服务范围,提高语言服务质量,增加个人和国家经济效益,从而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的辅助作用。

  第二,不同阶段、不同语种的外语语言能力应当有所区别,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小学阶段的外语学习应以培养良好的语音、书写习惯和外语学习兴趣为主;初中学生的外语学习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对于高中生而言,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外,应重点培养高中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对于学习公共外语的大学生而言,应重点培养笔译、外文文献阅读能力。除外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外,外文文献阅读能力、笔译和口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应成为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对不同的外语,应依据开设时间以及重要性的不同,在外语语言能力考核标准方面应有所区别。

  第三,中央应当鼓励地方政府、地方高校、民间机构、私人企业等联合创办多语种外语培训学校,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外语人才。通过中国政府部门下达政策,民间机构及企业等提供培训资金与场地,地方高校负责语言培训教学等途径与模式,开办多语种外语培训学校,培养各类实用型语言人才,包括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师与涉外经贸、旅游等方面的语言翻译人才。

  第四,地方政府和高校要为高校语言人才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外语学习是一个耗时、耗资、耗能的过程,对个体而言,其最大的现实需求就是谋求理想的社会职业以求生存和发展。如果外语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学习者就会失去学习动力,外语教育本身便丧失了现实意义。没有个体化的外语教育与学习,国家外语教育整体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地方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应设法为高校语言人才做好未来职业规划与职前指导,同时创造一切机会让高等外语人才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外语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关系到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互惠、合作发展,离不开语言辅路,而探讨面向“一带一路”发展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则具有非

  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加强国内的汉语教育,实施多语种的外语教育政策,其目的就是要发展、壮大汉语,并把汉语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往与发展的通用语,抵制、削弱英语霸权的负面影响,提高汉语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服务。与此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关系,在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方面,应当明确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和原则:母语教育永远是根本,外语教育始终要为母语教育服务。中国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中国不断发展和强大,并使汉语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必须围绕这一最终目标来规划、制定、实施和评估。

篇六:多语言教育政策

  可持续发展的多语教育政策:来自东南亚的启示

  柯克·佩森;吕盈盈

  【期刊名称】《世界教育信息》

  【年(卷),期】2014(027)016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柯克·佩森;吕盈盈

  【作者单位】美国国际暑期语言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等教育变革与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来自欧洲四国开放大学的启示[J],王向旭;2.高等教育变革与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r——来自欧洲四国开放大学的启示[J],王向旭3.美国双语/多语教育政策的变迁、反思及其启示[J],孙云鹤4.监管塑造教育政策的利益集团——来自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制定的启示[J],李清刚5.监管塑造教育政策的利益集团——来自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制定的启示[J],李清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多语言教育政策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百年演变及思考

  提要本文回顾、梳理了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认为影响这个演变的两大主要因素是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建设。全球化直接导致了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造成了中国不同地区语言教育政策的分分合合,至今仍未取得理想的和谐与统一。百年来,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经历了4个不同的模式。每个民族国家建设模式都有自己的语言意识形态,并以其意识形态为基础形成语言立法,制定语言教育政策,以建设有效的语言秩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清朝政府1911年通过的《国语统一办法案》仍是各届政府语言教育政策参照的蓝本。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这个蓝本不能充分满足当代中国语言教育的需要。当代语言教育政策面临多重挑战:一要满足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二要兼顾社区的语言多元现实;三要让国民有愉悦的语言学习过程,使他们成为忠诚的和合格的公民;四要培养国民的全球竞争能力。

  关键词语言教育政策;全球化;民族国家建设;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秩序

  中图分类号H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014(20xx)05-0011-010

  DOI10.19689/j.cnki.cn10-1361/h.20xx0501TheEvolutionofLanguageEducationPoliciesinGreater

  1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ChinaintheLastOneHundredYearsZhouMinglang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sandanalyzestheevolution

  oflanguageeducationpoliciesinGreaterChinainthelastonehundredyears.Itpointsoutthatglobalizationandnation-statebuildingarethetwomostimportantfactorsthathaveaffectedthisevolution.GlobalizationbrokeimperialChinaintoseparatelands,leadingtodiversityinlanguageeducationpoliciesandunfulfilledwishesfortheunificationofthesepolicies.Inthepastcentury,GreaterChinaexperiencedfourmodelsofnation-statebuilding.Everymodelhaditsownlanguageideology,and,languageeducationpoliciesonthebasisofthisideology,developedacorrespondinglanguageorder.Moreorless,theselanguageeducationpoliciesfollowedtheQingdynasty’s1911ActoftheUnificationoftheNationalLanguage.However,withchangingpoliticallandscape,theQing’splancannotanswertoday’slanguageeducationchallenges.Nowlanguageeducationpoliciesmustmeettheneedsofnation-statebuilding,takeintoaccountthelinguisticdiversityinvariouscommunities,makelanguagelearningapleasantexperienceforeverystudentsothattheybecomeloyalandqualifiedcitizens,andprepare

  2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citizensforglobalcompetition.Keywordslanguageeducationpolicy;globalization;

  nation-statebuilding;languageideology;languageorder一、導言16世纪到20世纪初的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

  与传统中国发生了激烈冲突,使中国相继失去了台湾、香港和澳门。台湾17世纪先后被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占领,1895年又被迫割让给了日本,直到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同样,香港在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割让给大英帝国,直到1997年才回归中国。1887年,澳门受葡萄牙殖民统治,中国政府到1999年才恢复行使主权。一系列的国土割让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备感国耻,痛定思图强,向西方寻求解药,以应对西方带来的全球化。从西方列强的崛起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知识分子看到,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似乎都建立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意识形态之上,从而把单语意识形态和单语秩序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直接挂钩。因此,他们责怪中国多言多语,也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过时”的文字,进而推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意识形态(DeFrances1977:53~84)。经过这批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1911年8月清朝政府在濒临崩溃的前夜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费锦昌1997:22)。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办法案在顶层设计、教材建设、教师培训和语言规划诸方面为历届中国政府的语言教育政策提供了蓝图,成为了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元素之一。

篇八:多语言教育政策

  其次为了极大程度确保专款专用应当对投入资金渠道经费划拨和评估成本问题严格规定加强对教育投家长为苗族侗族儿童提供双语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口语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环境言的刺激会令儿童异常敏感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民族语言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一方面推?恿嗣褡逯?间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正在不断减少,使用频率也在逐步降低,促使更多的人注意到对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而语言,正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将根留住,才可以繁茂成长。失去了根,便是无源之水。一旦语言消失,基本上不可能进行恢复,其的消失代表着民族文化的整体消失。只有很好的传承语言,才可以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二、黔东南苗族侗族语言教育现状1、苗族侗族语言学无所用在各民族加强交往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苗族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时间和范围,具体表现为:第一,苗族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使用汉语,苗族家长本身选择与使用语言的情况影响了小学生使用语言。伴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加深了交流,在一些社交场合苗族家长一般使用汉语,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中成长的小学生自然学习汉语,无形之中增加了汉语交流的机会,相对来讲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频率降低了。第二,随着传统思想的深入开化,在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很.

  多男女通婚的现象,在苗族与其他民族通婚家庭中苗族儿童不断增加。出生在跨民族通婚家庭中的幼儿,其父母一般都是采用汉语交流,缺少学习苗族语言的家庭环境,学习苗族语言的意识以及传承苗族语言的历史使命都在弱化。第三,小学生自从进入校园,就开始接受普通话教育,学校中自然没有关于苗族文化的课程与活动,相应的,也不会设置与苗族语言教育相关的课程。同时学校要求小学生必须使用普通话学习交流,也建议家长与小学生利用普通话进行沟通,进一步减少了苗族儿童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

  2、苗族语言教育资源不足这一方面的表现首先就是有关多语言教育的经费问题。双语教育自身便是一项造价不菲的社会发展系统工程。实施苗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学所需经费相当于数倍单语教育经费。由于双语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培训大量的语言教师,还要编制与苗族语言有关的教材等。对于相对贫困的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这些教育经费必将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但是,国际上一部分多民族国家正在积极努力实现这一发展人类社会文化的宏伟目标。所以,不管双语教育需要付出怎样的昂贵代价,它都要低于无法开展双语教育需要付出的社会代价。3、学生本身对苗族语言的认知偏差从小学生自身因素分析,他们不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小学生无法自信的使用本民族语言,认为在本地方.

  言与普通话之间苗语体现出浓厚的乡土味,非常担心同伴歧视自己使用苗语。第二,一些小学生错误的认为只有长辈才使用苗语,这一语言已经过时,因此对其的学习十分轻视。

  三、黔东南苗族侗族语言教育发展对策1、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意义理念文化将语言作为载体,其也是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语言教育中应当贯穿文化教育。黔东南苗族侗族接受多门语言的教育,因此,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文化教育。在处理黔东南苗族侗族语言教育问题上,必须突出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文化,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在这一方面,我们应当从美国同化印第安人语言政策中吸取教训,大量印第安孩子接受英语教育,造成了很多土著语言和文化的流失。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政治学内外因角度分析,使用民族语言的群体对自己民族语言发展前景的态度十分关键,甚至对传承保留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若使用语言者对自己的语言不自信,那么仅仅依靠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努力,是无法形成有效作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除了对苗族侗族语言制定保护政策之外,还需要为苗族侗族成员创造积极应用自己语言的环境,促使其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强化民族归属感,培养对民族文化和语言进行保护的意识。、重视苗族侗族家庭环境的熏陶2

  由于苗族侗族语言体现出的差异性,当前主要是借助于家庭教育实现苗族侗族语言的传承发展。家庭是苗族侗族儿童学习本民族语言、培养民族情感的主要场所。家长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形成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这一前提下,为孩子创造一种优良的苗族文化家庭环境。传统苗族家庭中迎接客人的板凳舞、节日唱的祝酒歌等民族文化,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思想,帮助儿童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强化了儿童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最大程度激发了儿童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热情。

  3、资源方面实施分担体制下的专款专用面对教育缺乏投入的问题,很多专家提出构建科学的分担教育费用体制。但是对于资金的使用,分担体制无法充分明确其用途,还会出现其他问题。中央政府在确保合理分配资金的基础上产生分担体制下的专款专用制度,也就是中央在投入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并且充分保证投入苗族侗族语言教育的经费,比如对于语言教材、辅导书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对苗族侗族教师工资充分保证。其次,为了极大程度确保专款专用,应当对投入资金渠道、经费划拨和评估成本问题严格规定,加强对教育投入的监督力度,杜绝苗族侗族语言教育费用被挪于他用。4、家长为苗族侗族儿童提供双语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口语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环境语言的刺激会令儿童异常敏感。相关研究说明,小学时期是语言只要创立环境就会让学生形成学习多种语言的学习的最佳阶段,

  能力,同时他们可以在多种语言环境中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思维,这些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儿童思维。因此,家长必须紧密把握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儿童实行汉语和苗语的双语教育。

  5、学校可以设置关于苗族侗族课程活动学校可以以兴趣班的方式设置苗族侗族文化课程,联系苗族侗族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组织活动。一方面为苗族侗族儿童创造了对本民族文化历史全面了解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课程体现出的自主选择性,可以鼓励喜爱苗族侗族文化的其他民族儿童进入兴趣班,强化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也防止非苗族侗族儿童强迫接受苗族侗族文化教育。在校园活动中加入民族文化,有利于苗族侗族儿童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有效提升苗族侗族文化意识。通过开展苗族侗族文化课程,促使苗族侗族儿童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感,极大程度推动了儿童学习民族语言。四、结束语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积极发展和完善民族语言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只有不断推动民族语言教育的发展,才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统一建立中华民族的精神园地。也只有利用民族语言教学的发展,才可以帮助民族地区儿童继承传统文化,最大程度发扬民族精神。【

篇九:多语言教育政策

  建国70年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回顾

  摘要:外语教育政策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回顾建国70年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对不同时期外语教育的目的,语种选择和外语教学的比较,以及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多元性的调查后发现: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环境必须有效地结合,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转变和发展都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中国外语教育教育政策回顾转变一、外语教育政策

  外语教育政策是语言政策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语言教育政策中除国家强势语言及少数民族语言之外的语言教学,即外语教育。外语教育政策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外语教育的目的,外语语种的选择以及外语的教学。纵观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历史,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前后共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对外语教育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梳理了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教学目的,语言选择及教学特点,总结了制订外语政策的依归,探讨了政策制订的外在条件和内在规律,列举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对我国外语政策创新的推动具有一定现实参考意义。二、高度政治化期1949年-1977年

  这一高度政治化期源于新中国的两个迫切需要:对内,加强新政权的稳固;对外,与其他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善。(Liu2015:65-68)1、政治经济环境

  建国初期,我国与苏联成为了盟友,并获得财政和技术援助,却遭到了美国的经济封锁,国家处于贫困状态。60年代初期,与苏联的关系不断恶化,发展经济取代了政治运动,成为了国家的首要任务。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了生产和教育陷入停滞。70年代初期,我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加入联合国、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这些事件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教学目的

  1958年,国务院提出了教育工作方针。根据这一要求,教育的目标是使人们既“红”(在政治上正确而积极)又是“专”(对于学科有很高的要求)(Li&Xu2006)。特别是外语教育,这个目标被转化为片面强调所谓的政治思想性,增加政治和实践内容,教学内容受到很大局限。3、语言选择

  建国初期,鉴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俄语成为了主导外语。到了50年代中期,为了获取更多科学和技术知识,人们对英语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再次出现在中学课堂。60年代初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英语渐渐取代了俄语的主导外语地位,成为了第一外语。4、教学特点

  这一时期,对政治的关注高于对国家发展的需求,因此创造了高度政治化的外语政策和课程。如:高度政治化的教科书(其内容主要是政治宣传);课程频繁更改;缺乏计划来维持合格的教师队伍;无法保障课程的连续性等。三、经济市场化期1978年-2002年

  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经济占据了国家发展的中心位置,对政治的关注逐渐被经济建设所取代。

  1、政治经济环境1978年,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证实了开放和市场化的趋势,并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纽带。2、教学目的

  这一时期每个版本的外语教学大纲都突出了外语作为经济发展工具的原则。同时外语又被视为与其他国家联系的重要工具,在促进国家和世界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damson2004:173)。3、语言选择

  直到经济市场化时期,外语教育的高度政治化倾向逐渐消解,英语获得了空前的地位和关键作用,真正成为了主导外语。1979年,教育部提出“不仅要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也要适当发展日、法、德、俄等小语种教育”的指导意见。在与苏联和日本接壤的地区,少数中小学可以开设俄语课和日语课。因此,在中国的东北部,俄语和日语也成为了外语语种,出现在一些中小学的课堂上。4、教学特点(1).在基础教育方面,教育部颁布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英语的每周授课时间与语文,数学等主要基础课程相等(Hu2005;Hu1999),并成为了高考必考科目。2001年,教育部规定外语课程开设可始于小学三年级(教育部2001),巩固了其在中国应试教育中的地位。(2).在高等教育方面,从1979年开始,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加强大学英语教育,其中包括外语教师培训,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的专业课程大纲以及发布大学英语考试大纲(Feng2009)。国务院还于1981年发布了一项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这激发了人们在大学学习英语的兴趣(Hu1999)。四、转型变革期2003年至今

  世纪之交,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新常态。2013年,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行“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式的全球化3.0时代的到来(王义桅2016),这是中国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的

  在全球化3.0时代,我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为了适应这一伟大转变,外语教育政策定位也发生了转型,从“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外语已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也是其他国家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和传统文化的媒介,突显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民族自豪。语种选择五、小结

  回顾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历史和演变,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告诉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政策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理应表现符合当代社会特质的多样性和平衡性。作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当代外语教育政策的重点是借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弘扬璀璨的中华文化。在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尊重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与时俱进。有效地将其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共同推进外语教育在国家和社会需求上的服务性以及外语教育政策的规律性。虽然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在历史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复杂性,体制内部的协调性,执行中复杂性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Adamson,B.(2004).China’sEnglish:AhistoryofEnglishinChineseeducation.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2]Feng,A.(2009).EnglishinChina:Convergenceanddivergenceinpolicyandpractice.AILAReview,22,85–102.?[3]Hu,D.(1999).Zhongguoyingyujiaoyujiushiqinianhuigu[AreviewonEnglisheducationinChinainpastninety-sevenyears].Shang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4,55–57&74.[4]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3.[5]王义桅.(2016).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

篇十:多语言教育政策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一、我国外语教育史

  到了20世纪60年代,顺应当时中苏矛盾激化和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交往加深的背景,教育部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做出了外语教育的改革,如专业外语教育与公共外语教育并进、重新建立一批外语院校、聘请外籍老师、选派留学生等。这些政策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才被迫停止。但是那一时期外语教育政策的失误是显而易见的,俄语人才过剩,但是其中有很多又满足不了社会对专业的要求,比如翻译,工程等,而英语等其它外语人才缺口巨大。

  改革开放以后,外语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其中的英语教育取得了巨大进展。197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也要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语被纳入高考范围,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到20世纪90年代,英语已成为与语文、数学并驾齐驱三大主课之一。另外,各种英语水平考试被引进和启动,各种民办外国语学院、英语培训市场、教材等纷纷出现。

  二、外语教育现状

  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在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而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反映出长时间积累的一些问题。例如,各种外语重要性应如何排列,各自应占什么比例,培养多少学生,应如何连贯成一体等。

  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开始,乡

  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这标志着我国的英语教学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近几年来,我国城乡中小学在课时安排上,已经把英语与母语置于同等地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课设置为每周4~5课时,每课时40分钟。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掌握一定的词汇(接触1200个单词,会拼写450个左右)和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初步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课为每周四课时,目标定为: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就熟悉的话题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简单的口头笔头交流,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的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高中英语总课时量为384课时,周课时累计为12课时。而且,整个中学英语学习的六年在听、说、读、写四方面都给出了不同等级的评价。于1998年12月正式通过了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这样从小学到大学日渐成熟的教育体系确定了英语在中国社会上的重要地位。

  教育家Graddol认为在现今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的同时,世界范围内英语的地位正在经受着冲击。“英语已经失去了其唯一地位”,一些其他的语言,特别是汉语、西班牙语等已经在一些国家显示出优势。在英语强势地位的对比之下,我国小语种的教育发展相对社会的需求发展是缓慢的。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只有几十所高校真正有成系统的小语种人才培养经验。而且这些人才的流向比较固定。根据对我国小语种人才培养有影响

  力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项调查,该校小语种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已经全部落实去向,除了选择上研究生之外,大部分选择了外交、国防、经济、教育等国家机关,少部分从事广播、出版、宣传等工作,真正去企业或从事社会教育的很少,这就造成了小语种人才的相对短缺。

  三、外语教育的问题讨论与构想

  语言政策属于政府行为,是国家干预语言使用的主要手段,对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当今情况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到社会各个层面,又要充分认识到外语教育的现实问题。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只占总数的5%,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专业人员就更少。考虑到英语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应确保英语的优先发展地位,同时兼顾多元化发展的方针,可以将与国家对外交往、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外语如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列为优势语言。另外,希望设立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育咨询机构,由其负责全国外语教育的指导工作,制定统一、连贯的外语专业的教育标准;协调和统筹各个层次的外语教育,为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政策提供咨询。针对目前外语考试五花八门,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比较性的现状,设立统一的权威考试机构,举办统一的外语水平考试。考试可分为若干等级,由考生根据自身外语水平和个人需要自由报考,考试机构颁发经过认证的、国家承认的证书。这样,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真正提高外语教育水平。

  回顾我国外语教育的历程,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方面。根据现实情况,外语教育政策应该既要确定一个与时俱进的目标,又要致力于解决我国外语教育确实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外语教育可以说是全民性质的,开始于幼

  儿阶段,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学习过程中。高层次的外语教育分成外语专业和大学外语两大块,各有各的教学思想,很少切磋。另外,虽然各阶段都开设英语课,但教材衔接性很差,很多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在以后还在不断重复,而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又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导致了外语学习数量和质量上的矛盾。而小语种人才短缺问题也考验着我们外语教育政策上的导向,是坚持英语的第一外语,鼓励全民学英语,还是英语教育和其他外语教育在比例上调配合理,都是我国外语教育应该研究的问题。

篇十一:多语言教育政策

P>  UnityinDiversity:AStudyofEUMultilingualEducationalPolicy

  作者:骆凤娟[1];莫海文[2,3]

  作者机构:[1]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湛江524048;[2]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东南亚文化研究所,湛江524048;[3]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外国中小学教育

  页码:6-10页

  年卷期:2015年第1期

  主题词:欧盟语言教育政策知识欧洲

  摘要:欧盟在政治、经济上努力实现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大欧洲”,而在语言教育上实行多元化政策,保护语言的多样性。积极包容的语言教育多元化政策让欧盟更加开放,促使不同身份和不同认知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欧盟各国语言文化和谐发展。

篇十二:多语言教育政策

P>  世界各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含双语教育)的策略

  世界各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含双语教育)的策略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在工业化和科技开展的推动下,外语教育在20世纪前后迅速开展起来。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带来社会的更大开展,推动了外语教育的进一步开展。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促使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下,纷纷把开展外语教育、培养外语人才作为战略性的开展目标,掀起了一波波外语教育浪潮。综观国际外语教育开展,总结各国采取的外语教育开展策略,有助于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兴旺。

  一、公布外语教育政策

  在外语教育事业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作外语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外语教育政策涉及诸多方面,如经费投入、语言地位、语种选择、课程比例等。

  1.确立外语教育地位

  德国非常重视学校的英语教育。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通过的?汉堡协定?规定:在中学,英语课程为必修课。

  西班牙政府在法案中明确规定外语为核心课程,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必须到达9%一11%。这样,既确立了外语教育的核心地位,又保证了外语教育的早日开展和足够的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进行了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1947年,日本公布了?教育根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等,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把以往的双重学校体制改为单线型学校体制。为了及时指导新学制学校的外语教育,日本公布了?学习指导要领英语篇(试行方案)?,把外语定为选修学科。1952年,?日美和平条约?生效,日本作为独立国家重新进入国际社会。随着文化、科学、工业的飞速开展,日本的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1955年12月,日本对?初、高中学习指导外语科英语篇?中的高中局部进行修订,规定外语为必修科目,1956年开始实施。1958年10月,日本又公布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外语在初中阶段仍作为选修学科,每年105课时以上。60年代,日本国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为此有必要对学科、科目的内容进行重大调整和质的改善,外语教育在高中改为选修学科,设“初级英语〞、“英语会话〞两个新科目。

  为了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开展,澳大利亚政府积极支持本国的外语教育。1987年,澳大利亚公布了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外语教育政策——?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PolicyonLanguages)。同时,

  1996年,以色列教育部根据学校实际推出“3+X〞的外语教育政策,要求犹太人除了掌握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他语言.如依地语、拉地诺语等传统语言,俄语、阿姆哈拉语、西班牙语等共同语言,日语、汉语、德语等世界语言。

  克罗地亚政府对小学外语教育的语种有明确说明:公立小学的学生,除了学习英语外,也可以选择学习法语、德语或意大利语。

  法国教育部长杰克·朗希望在推动英语教育的同时,各学校开设其他外语课,使外语种类多样化。以防止英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比例偏高。

  4.加强课程标准指导

  为了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着方案、统一、明晰的体系和方向开展,各国外语教育界十分重视建立完整的课程标准。德国中学的英语教育分为初级阶段(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一般语言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表达的内容。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这些国家有代表性的作品;学习英语的习惯用法,认识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理解和尊重英语国家的语言、行为标准。高级阶段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笔头交际能力,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

  知识和文学知识;学习获得英语知识的技巧和方法,为以后继续学习英语打好根底。

  1993年,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目标2000?的资助下,美国的一些全国性语言组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联合美国法语教师协会、美国德语教师协会、美国西班牙语一葡萄牙语教师协会——历时两年多编制了新的外语学习标准。?标准?制定出外语学习的五C目标: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沟通(Connections)、比拟(Comparisons)、参与社区(Communities),为各州、各学区、各学校提供了明确的外语教学指导。

  二、拓展外语教学视野

  1.培养外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针对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符合语法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由此,他首次提出了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的交际能力。

  交际功能法从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的目标。作为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交际功能法在很大程度上以日常使用的语言为主要教学内

  容,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到达交际的目的。研究发现,当人们意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不是掌握语言本身,而是在有意义的情景中使用语言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和愿望时.语言学习最有成效。

  荷兰的外语课程设计以“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一些交流情景、话题或主题构成,鼓励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进行语言学习和广泛实践。

  法国强调“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敢于开口、乐于开口的时机,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气氛。小学外语教学通过儿歌、童谣、短故事、游戏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在英国小学五、六年级,外语虽是选修课,但教学目标仍强调初步的交际能力的获得:教学以听、说为重点,教材、练习以对话为主,课堂活动灵活多样,3/4的时间用于各种听说活动。

篇十三:多语言教育政策

P>  十小教师业务学习《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3.25

  库尔勒市第十小学教师培训

  ---学习《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

  时间:2015年3月25日

  主讲人:吕雅玲

  地点:教师发展中心

  参加学习人员:全体教职工

  学习内容: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解读

  )已刊登至《双语学习》第六期专家论坛(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的主要内容全书的内容分为序、正文7个部分,共88个问题,总字数为110千字。这7个部分,88个问题涉及到了学前,中小学,双语教育,双语教学,民族语文(母语文)教学的法规、政策、地位、作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模式、课程设置、实施的措施和办法、师资培训、教材建设、质量监测等方面的许多内容,用“包罗万象”四个字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它既是具有进一步加强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意义的好读本,也是各族广大双语教育理论研读者、主管双语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双语教师、双语班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界的双语教育实用手册。正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吐尔逊·伊不拉音在给该书写的《序》中指出的那样,这本书是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普及性读物。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的亮点笔者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政策解读”这四个字上。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推进新疆双语教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既是战略大计,同时也是科学性、政策性、规律性强的教学工作。(赵德忠语)我区的双语教育工作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规定为依据来推进的。从国家层面上讲: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有关民族、教育的法律中都对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有过规定。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九条:“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第四条又指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并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十二条:“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ofacuntbily,redsph.Sg-wk

  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文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第四条“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加强双语教学,并推进学前双语教学。”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双语教学工作。……”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学前双语教学工作。……”

  以上法规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可以采用民族语言文字实施教学,但要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就给我们实施双语教育和确定双语教育规模指明了方向。

  从自治区层面上讲:近十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根据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法规以及新疆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实际,制订了一系列科学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原则,为我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主要有: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实施双语教育的方针,对双语教育提出全面要求,并将其纳入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主要工作议程,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2005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的配套文件,把双语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学前,强调从小抓起,从教师抓起。2008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实施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新疆双语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会后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保障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9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与支持。”随后,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了实施双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10年新疆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并以做好双语教育模式设置、巩固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加快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发展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和培训、完善双语教师补充机制、健全双语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重视双语教育科学研究、严格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建立双语教育工作成效和监控体系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制订了具体工作措施,明确了保障机制。这个规划是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双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开启了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总之,随着双语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我区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双语教育事业科学推进需要相适应的,具有新疆特色的政策体系,并将会进一步完善。

  ofacuntbily,redsph.Sg-wk

  三、《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的特点在精读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到,该书不仅有特色,而且特点也不少,其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具有明显的语言特点这本书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没有分章节,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文字表述规范、标准,语言很质朴和大众化,通俗易懂,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白。因此,可以说它既是一本更深入了解新疆双语教育的过去、现在和今后发展趋势的书,又是一本普及双语教育的大众化好读本。(二)概念、术语的界定科学、准确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相关研究逐渐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存在着对有关双语教学、双语教育、“民汉兼通”等概念、定义、术语、名词的界定不够科学,不够标准,不够清晰,范围不够明确,及使用、解释、表述存在着各不统一、不相同、五花八门的现象,因而直接影响了准确翻译和理解这些概念、术语等。这种现象在以民文、汉文出版的各类图书、报刊使用以上的那些术语,名词也各不一样,其结果造成了思想认识的不统一,概念的理解不统一,对健康发展双语教育带来了一些不应该的负面影响。对此不少双语教育工作者和基层双语教师要求,要从顺利推进双语教育、促进本土化双语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的角度,应对“双语教育”“双语教学”“民汉兼通”等双语教育的基本概念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界定。自治区双语办根据以上的情况和反映,把双语教育理论界关于双语教育几个基本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精华集于本书,科学准确的界定了我区双语教育的几个基本概念。读这本书后,笔者觉得,该书对双语教育的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不复杂,不繁琐,没有模棱两可之处,更没有难懂的词语,如:1.汉语教学汉语教学是指汉语课程的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掌握汉语基础知识,获得汉语听说读写技能。汉语课只是双语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2.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指用(两种以上)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3.民汉兼通“民汉兼通”指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学习与交流、生活工作。4.民汉兼通教育“民汉兼通教育”是指以民族语和汉语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5.双语教师现阶段的双语教师即双语教育岗位教师,�

篇十四:多语言教育政策

P>  我国的多语言现象研究探讨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这样使得汉语呈现出多样性的状态。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英语的交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今后的多语言开发和多种语言的发展在中国是大趋势。希望本研究结果能更好地发展我国多种语言的研究,可以带来一些更多的中国多种语言研究理论贡献,尤其是在多语言教育研究方面。

  关键词:多语言现象;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

  0引言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语言、标准汉语和英语这三种语言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更确切地说,少数民族语言对于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遗产至关重要;标准汉语对社会和经济一体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英语则有利于国际化的实现。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地实施三语教育,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少数民族可能的边缘化,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更主流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还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同时,还可以维护和传播自己的本土文化和语言。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阐述我国多语使用的历史和现状,然后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再次,通过一些研究探讨多语言教育在中国发展的优势。

  1多语言现象在中国的历史概况与现状1.1以前的中国语言政策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由于语言政策的支持,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得到了相对较多的尊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负责保护各民族地方的自治机关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第8条规定“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

  的语言和自由权利”(AdamsonandFeng,2014)。然而,由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经济和地理条件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为了减少少数民族语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造成的复杂性,政府采取了一些强制性政策。特别是在教育体系方面,主要目标是实现文化和语言的同质化(Hansen,1999)。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语言受重视程度降低,少数民族学生只能用第二语言(标准汉语)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母语来应对学校的科目,这就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1.2我国多语言现象

  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许多位于中国地理边缘的少数民族受到了国家的更多关注。例如,目前的高考除了使用标准汉语外,还可以使用藏文、蒙文、哈萨克文、韩文、维吾尔文、吉尔吉斯文进行(Mackerras,1994),这些语言都是少数民族语言。

  以新疆为例

  许多民族自治地方都位于边境附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2004),如内蒙古自治区(伊玛尔),延边自治区(YKAP),新疆维吾尔自治区(XUAR)等。在这一部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XUAR)将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地理上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的雪山是一个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多语言和多元文化地区。它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和蒙古接壤,具有复杂的民族结构,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活动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参与潜力。因此,Ping(2016)得出结论,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和语言上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多语言研究从未停止。近年来,维吾尔自治区对双语或多语教育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采取了通过实施双语或多语教育等策略来维持该地区的稳定性,旨在快速提升和加强在该地区的此种教育方针。

  在政策支持方面,根据不同的民族身份,将语言教育政策分为两种平行类型:少数民族学生以母语(母语)作为教学语言媒介,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学校科目;

  和以汉语普通话作为汉族教育语言的媒介,英语作为首选的第二语言学校科目(Sunuodula和Cao,2015)。

  Sunuodula和Cao(2015)解释说,为了应对国家2000年和2011年的通用语言法案(该法律强调普通话是国家官方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平衡关系,新疆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政策之一是2007年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双语课程计划”,也被称为“三选”政策。更明确地说,新计划要求新疆的每个民族从三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种。三种选择中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普通话作为教育媒介的使用数量。此外,高考还包括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和数学。

  与此同时,政府计划投资51万人民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这种独特的多语言教育。在中央政府的资助下,这类多语言教育也计划扩展到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Zhang,2010)。

  然而遗憾的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尽管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和重要的文化资本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在教育资源上还是在传统制度上都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英语。

  2鼓励和发展多语言教育的益处

  2.1对于个人的益处

  首先,从本质上讲,双语或多语使用者更具有认知创造性和主动性。根据Foster和Reeves(1989)的研究可以发现,学习外语的学生在涉及评估的任务中得分更高。此外,Landry(1973)认为双语或多语教育有利于创造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其次,在医学和健康方面,双语或多语使用者患阿尔茨海默病、衰老性精神障碍和慢性失语症的几率较低(Chibaka,2018)。更具体地说,根据一些已进行的研究表明,双语或多语的人比单语者表现出更高的认知储备,而这种认知储备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帮助提高他们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此外,Haynes等人(1992)给出了失语症的定义,即“一种由中风或创伤性脑损伤引起的交流障碍”,而使用双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有效地治疗急慢性疾病。第三,

  Abutalebietal.(2008)指出,双语者的交际能力更突出是因为大脑对语言的认知会受到刺激。最后,Chibaka(2018)声称,双语和多语制也促进学业成绩和有更多的职业机会因为他们更善于解决问题和记忆,以及他们能够参与更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因为全球化的出现。

  2.2对于社会的益处

  AdamsonandFeng(2014)总结出多语言对于中国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包括降低少数民族潜在的边缘化,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通过促进旅游业或国际贸易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增加合资企业等。

  近年来,双语甚至多语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特别是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英语的地位和重要性达到了历史新高,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种教育现象对整个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如此,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教育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Adamson和Feng(2014)指出,教育部颁布了三个政策文件,大力支持英语语言教育。第一项规定小学英语教学应从三年级开始(中国教育部,2011a)。第二项是针对初中,明确了中学毕业生的英语标准(中国教育部,2002年)。第三项是针对大学的,要求在三年内用英语教授5%到10%的本科课程(中国教育部2001年,1b)。因此,政策带来的压力也刺激了大量私立英语学校的需求。一些数据显示,英语学习者人数估计将增加400万,超过所有英语国家的总人口。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是,英语教学是一项数十亿美元的生意。民办英语语言培训机构已达3万家。因此,Zhan和Sun(2010)认为英语不仅是国际交流的工具,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不断增加的英语学习的趋势逐渐暴露了其带给中文的巨大挑战。为了验证这一论点,笔者设计并分发了一份问卷,收集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中国学生的英语语言状况的一些信息和数据。(样本总数为121个,为了便于问卷的填写与调查研究,本问卷采用中英双语设计)。相关报告如下。

  第一点值得注意到的是,尽管政策规定,学生应该从三年级接受英语教育,而以下柱状图显示,实际上,大多数孩子是在3到6岁之间,也就是在他们进入三年级之前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

  图1其次,从以下柱状图中可以看出,除了数学补习外,英语补习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且这一比例已大大超过了汉语的补习。

  图21.从学生在学的汉语和英语成绩来看,可以看出:英语成绩处于极为优秀的学生要远远多于汉语优秀的学生。

  图3

  最后,关于每年学习英语或第二、第三语言上的花费,一线城市的学生每个月一般要花费1万人民币用于英语学习,二线城市的学生每个月也要花费约5000元人民币。

  1.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多语言现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政策完善过程。一方面,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多语种教育;但另一方面,对母语汉语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承认和维护母语的同时,改进其他语言,多语言才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Abutalebi,J.,Annoni,J.M.,Zimine,I.,Pegna,A.J.,Seghier,M.L.,Lee-Jahnke,H.,...&Khateb,A.(2008).Languagecontrolandlexicalcompetitioninbilinguals:anevent-relatedfMRIstudy.CerebralCortex,18(7),1496-1505.

  [2]Adamson,B.,&Feng,A.(2014).Modelsfortrilingualeducation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InMinoritylanguagesandmultilingualeducation(pp.29-44).Springer,Dordrecht.

  [3]Baker,C.(2011).Foundationsofbilingualeducationandbilingualism(Vol.79).Multilingualmatters.

  [4]Chibaka,E.F.(2018).AdvantagesofBilingualismandMultilingualism:MultidimensionalResearchFindings.MultilingualismandBilingualism,15.

  FosterKM,ReevesCK.Foreignlanguageintheelementaryschool(FLES)improvescognitiveskills.FLESNews.1989;2(3):4

  [5]Hansen,M.H.(1999).LessonsinbeingChinese:MinorityeducationandethnicidentityinSouthwestChina.HongKongUniversityPress.

  [6]Haynes,R.B.,Jeffery,R.A.,Keepanasseril,A.,Wilczynski,N.L.,&Navarro-Ruan,M.R.(2015).Methodsfortrialsofinterventionstoenhancepatientadherencetomedicationprescriptions,basedonasystematicreviewofrecentrandomizedtrials.Clin.Res.Trials,1,20-25.

  [7]LandryRG.Theenhancementoffiguralcreativitythroughsecondlanguagelearningattheelementaryschoollevel.ForeignLanguageAnnals.1973;7(1):111-115

  [8]Mackerras,C.(1994).China'sminorities:Integrationandmodernizationinthetwentiethcentury(pp.139-166).Hong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

  [9]Sunuodula,M.,&Cao,Y.(2015).Languagelearningandempowerment:LanguagesineducationforUyghursinXinjiang.InTrilingualismineducationinChina:Modelsandchallenges(pp.65-99).Springer,Dordrecht.

  [10]Ping,Z.(2016).PromotingMultilingualEducationinXinjiang:ChallengesandPossibleSolutions.US-ChinaEducationReview,6(7),440-448.

  [11]Yan,Z.H.A.N.G.(2010).Asurveyof"pre-schoolbilingualeducation"onXinjiangethnicminoritiesfrom2005to2009.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1),32.

  3

篇十五:多语言教育政策

P>  从语言国际推广政策看美国的国际语言教育

  作者:邱谊萌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0期

  邱谊萌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从19世纪中叶形成至今,美国英语快速地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通用语。当今世界,美国语言国际推广政策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英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实施中,美国的国际语言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国际语言教育目标明确、有民间支持、成效显著。研究美国的国际语言教育对于促进汉语进一步走向世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言国际推广;语言推广政策;美国;国际语言教育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国际推广政策。从美国的语言国际推广政策来看,它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国英语具有语言生命力强、语言地位高、语言人口多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为美国英语的国际推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实际上,美国英语于19世纪中叶刚刚形成,至今为止,只用了近200年的时间,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通用语。在美国语言国际推广政策的实施中,美国的国际语言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国际语言教育目标明确、有民间支持、成效显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的国际语言教育,对于促进汉语进一步走向世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语言政策与语言推广政策

  语言政策(languagePolicy)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系统而科学的语言政策理论研究则始于20世纪中叶。至今,有关语言政策的定义众说纷纭。澳大利亚语言学家卡普兰(R.kaplan)和鲍尔道夫(R.Baldauf)认为“语言政策可以理解为观念、法律、规范、规定、实践等的统一体,其意图是社会、团体和系统中获得规划了的语言变化”。陈太章教授认为语言政策是指“政府对语言文字的地位、发展和使用所作的行政规定。语言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语言本身地位、发展、规范和改革所制定的标准与法规;对语言文字使用的要求与规定”。蔡永良教授则认为语言政策是指“人类社会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对某种或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措施等等”。事实上,无论对语言政策怎样界定,每个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都是为本国利益服务的,都离不开这个国家特定的历史背景。

  语言政策有很多具体的种类,语言推广政策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政策,是一个国家为了本国利益而有意识地推广某种语言的政策。语言推广政策可分为国内推广政策与国际推广政策两大类。语言国际推广政策是国家主动向国际社会推广本国国语的政策。语言国际推广不仅是传播语言的需要,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全球化时代已然来临,语言的国际推广更为重要,已是本国向全球传播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需要。

  2美国英语国际推广的条件

  现在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实际上,能向世界各国推广的语言并不多,这是因为语言的国际推广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美国英语国际推广条件优越,主要体现在语言生命力、语言地位、语言人口等几个方面。

  2.1语言的生命力

  依据现代语言学理论,语言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生命力本质上是由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所构成的,是语言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反映。”强大生命力是语言国际推广的内在条件。从美国英语来看,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将英语移植到北美。在与其他语言的长期接触中,通过语言的借用、融合与创新,于19世纪中期形成了具有美利坚特色的美国英语。美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新的地域性变体,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二战后,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美国英语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成为了英语世界的新领头羊,促进了美国英语进行快速的国际推广。

  2.2语言地位

  语言地位是语言国际推广的基础。语言虽然自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因国家有强弱之分,语言的国际地位也就有了高低之分。可以说,语言具有非语言性的强势与弱势之分。强势语言才具备向国际推广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某种语言的国际地位越高,越是强势,越具有实用价值,越容易被推广。二战后,美国凭着国家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成为了西方世界的霸主,美国英语随之在国际上得到了顺利的推广。20世纪晚期,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强国,其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美国英语的国际推广。

  2.3语言人口

  语言人口是影响语言生存的重要因素,也是语言保持与传播的重要保证。某种语言是否能得到国际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该种语言的人口数量。一般来说,越是使用人口多的语言,越具备国际推广的条件。19世纪时期,英国殖民者通过坚船利炮向世界强行推广英语。当时全世界大约有4亿多人,其中大约1/4的人口是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的“子民”,因此英语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为后来美国英语的国际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美国有3亿多人口。据2000年美国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美国公民中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数约占美国总人口的82%。由此可见,美国英语已拥有大量的语言人口,有助于它在世界上的进一步推广。

  3美国语言国际推广政策与国际语言教育

  国际语言教育是美国语言推广政策实施的主要途径。美国的国际语言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有民间支持、效益显著等特点。

  3.1目标明确

  美国英语国际推广政策具有显著的战略性,是为获取美国在全球最高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在美国的全球性战略中,美国英语被看作是“语言战略武器”,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将旨在“利用语言战略武器向全世界,尤其是关键语言区域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推销美国的自由和民主,以及渗透美国文化的使命,从而使美国的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最终形成文化的美国化和美国英语的全球化”。语言成为了战略武器,因此语言国际教育的目标就是战略武器的制造,在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格外的重要。

  3.2民间支持

  在语言的国际教育中,离不开资金、师资、教学设施等的具体安排。纵观美国语言国际教育的成功,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与民间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美国的民间机构甚至比政府更积极主动。一些民间基金会长期为美国的国际教育提供资金。例如,几十年来,“洛克菲勒基金会”一直将语言国际教育当作资助的重点,在33亿美元的社会总资助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又如,2011年,福特基金会国际奖学金项目在全球22个发展中国家实施,总投资达3.75亿美元。成立于1966年的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SOL)现有6万多会员,他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英语教师或相关人员,而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培训英语教师、出版英语教科书和英语杂志、交流教学经验、为海外英语教学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并提供教学理论指导等。又如,“和平队”从1961年至今,向全球派遣了大量的从事英语教学活动的志愿者,为美国英语的国际推广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篇十六:多语言教育政策

P>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r——兼论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蒋咏梅【摘要】中国是外语教育大国的事实毋庸置疑,但如何从外语教育大国迈向外语教育强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文章首先对外语教育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他们都有导向性明确的宏观外语教育政策;其次回顾我国百余年的外语教育发展历程,梳理出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路径;最后分析得出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在理念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的一些想法.【期刊名称】《成才之路》【年(卷),期】2016(000)034【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国外外语教育;外语教育政策;外语人才;导向性;沿革;问题;对策【作者】蒋咏梅【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59.3;G652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外语教育大国,主要体现在外语教育普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重视程度高。

  自我国2001年秋在全国城市及县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起,学外语的人数节节高升,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学外语人数将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口总和。但我国还不是外语教育强国,表现为国民外语整体水平不高、外语运用能力较差、外语运用意识不强、外语教育规划有时缺少系统性、宏观导向性政策不明确、师资队伍层面问题众多等。目前国内的外语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外语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多,但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即外语教学是研究焦点,介绍、探究他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文章凤毛麟角,比较深入的多国别多角度的对比研究还没有形成。谢倩(2014:10)认为外语教育政策既指显性的国家正式规则,如各国政府颁发的战略、工作计划、白皮书、行动计划等正式政策文件,也包括隐性的非正式规则,如文化理念、价值观、实施机制等软性行为规范。目前,我国仍行走在制定适合国情的外语教育政策的道路上,以前只发布过一些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文件,完全适应国情的外语教育政策仍在孕育之中。此外,教育部门下设的研究机构虽众多,全面系统研究各国外语教育政策的部门却仅有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致力于研究十多个非英语国家的外语(尤其是英语)教育进展情况。造成有时外语教育政策缺位、宏观教育理念淡薄、教育思路模糊、教育管理不得力等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文化因素的制约、有根深蒂固的外语学习理念的影响、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因素。此外,外语教育教学历史短暂、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相对滞后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何实现由外语教育大国变成外语教育强国的质变,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众说纷纭,但“师夷长技”一定是较快见效的做法之一。了解其他国家外语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科学借鉴,是发展外语教育的捷径之一,有利于实现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文化传承。教育既是自下而上实施的过程,即学生——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国家,也是自上而下政策贯彻的过程,两者同时运行,不可偏废。任何一种教育若缺少执行者,则无以为继。同样,任何一种教育若缺乏国家纲领性政策的指引,则不成体

  系。外语教育亦然。根据本文作者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认为我国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薄弱源于教师,教师交际能力的薄弱源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源于以前缺少国家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指南。因此,应从政策层面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这样,外语教育成效才能提高。研究中发现,各外语教育强国在外语教育规划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值得参考与借鉴。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开展外语教育的导向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提升个人价值,如外语学习兴趣、就业、跨文化交际等,也有的是出于社会价值的考虑,如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全球化等。但出奇一致的是,各外语教育强国的宏观外语教育政策导向性非常明确。秦杰(2014,1:124-125)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外语教育政策走向体现在两个方面:英语全球扩展和多元语言政策。经历过外语教育发展的低迷时期及自食恶果之后,美国以语言战略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实现美国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理念的形成,与美国教育部门眼光长远、多种族性、安全意识及历史教训密不可分。经过9·11等事件之后,美国把外语的战略地位上升到国家安全。美国移民社会的多种族性和语言多样性,促使美国国家语言政策发生质的改变,英语中心主义的单边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政策运行亦愈加顺畅。从立法和行政的高度制定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外语教育目标5C》(5C:Communication,Culture,Connection,Comparison,Community),充分体现“能用外语交际、体验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征、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的外语教育政策的核心思想。英国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导致英国外语教育出现落后的局面,也开始影响英国的经济发展。痛定思痛,英国重新审视外语及外语教育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和价值,提出顺应时势、适应国情的外语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激发全体国民学习外语的热

  情和动机,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本国国民的外语素质、推动经济复苏、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力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教育部门推出了系列重要文件《语言学习》《全民的外语:生活的外语——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有效的外语教育政策来推动英国民众的外语学习,提高全民外语水平。澳大利亚在制定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时,对国家众多方面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历史上长期推行单语制带来的严重弊端、19世纪以来的移民潮带来的语言多样性、外语教育的精英化向普及化的转向、国家的行政特点、国际地理位置、国内复杂的语言人口分布、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的特点等。20世纪80年代的《国家语言政策》、90年代的《亚洲语言发展策略》《非英语语言教育申明》及本世纪初的《学校外语教育计划2005-2008》等系列纲领性文件的相继出台,从国家政策层面保障了多语种外语教育及外语教育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欧盟有27个成员国,4亿9千多万公民,说六十多种语言。独特的地缘特点、社会历史、政治需求、文化维护等造就了多元化的欧盟外语教育,可以说欧盟外语教育是教育多元化、语言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理念的典范。“强调外语学习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促进欧盟民主公民权的教育和社会融合,致力于个人多语能力的终身发展”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推动学习欧洲各国的语言,加强欧洲意识,培养欧洲公民”的理念,是伴随着欧洲联盟诞生及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应运而生的。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教育白皮书《教育和训练: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要求公民掌握三种共同体语言,强调了多语种态势的必然性。《欧洲语言学习基本标准》及《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整体提高和保证了欧洲外语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经过多年的潜心发展,欧盟的外语教育政策实现了从注重语言教学方式向注重语言教学内容及语种多样性的转变,为欧洲公民的人文素养、民主和宽容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巨大作用。

  亚洲诸国及地区也积极致力于推进外语教育的发展。在新世纪伊始,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在政府资政报告中,公开阐明本土语言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关系(转引自沈骑2011,9:65),其“开展文化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想不言自明。21世纪日本发展外语教育的思路愈加清晰,一方面强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顺应国际大势致力于发展多语种外语教育。韩国则把外语教育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加大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旨在培养具有多元语言文化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外语教育政策,有效地推动外语教育开展,以适应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蒙古于2001年出台《提升外语教学质量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推动外语教育发展的决心和责任。《泰国国家语言政策》明确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母语教育之外,泰国还必须加强交际范围更广的外语语种的教育,充分培养国民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把外语教育从个人能力提升层次上升到国际交流层次。新加坡在语言政策确立后制订了语言计划,其规定重点学习四种语言,即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这几种语言的地位始终跟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以上国家采取的外语教育政策,都是从本国实际出发,本着国防安全、民族和谐、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国际竞争、个人提高、时代发展、民主公平等目标而制定的。它符合国家利益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政策客观科学,国家、社会、个人诉求得到全面体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外语教育政策制定,是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教育、文化以及国际地位的大事(胡文仲,2009,5:15)。我国外语教育自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外语教育政策,但外语教育政策始终深受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上半期,俄语教育迅速发展。1958-1966年作为第一外语的英语教育逐渐恢复,上世纪80年代重视科技英语,上世纪90年代重视实用口语,现在“全民学英

  语”。外语教育的地位、外语语种的选择,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面临着技术革新、知识经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兴进步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素质教育成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确保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即强调个人发展、创造性和探索性。在1992、1993、1996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英语水平被看作素质教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Adamson博士在《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教育史》中所言,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等交互作用与制约的过程(张沉香2012,4:159)。由上可见,外语教育政策一直随着国家发展的预期目标和动态局势而调整,但总的发展路径基本一致:从过度强调外语教育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到重视其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功能,再到关注海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寻求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简言之,外语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着,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是时代的呼唤。1.理论层面——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任何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都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社会价值的取向。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政策中,荷兰强调满足经济需要、结合市场需求的特点尤其显著(施健、余青兰2008,7:159)。1988年开始确立的“荷兰国家行动计划”,更是世界各国外语教育政策的集大成者。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一直是荷兰语言政策制定的风向标。在早期的拉丁文学院,为了避免走向衰落,同时满足蓬勃向上的经济发展对语言能力的需求,开设了外语等实用性强的科目。为了满足外贸和航运业的需求,荷兰政府和工商界比任何其他欧洲国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对外语人才的依赖,社会上自发地形成重视外语教育的风气。在重视外语教育政策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纵观外语教育历史,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有时偏于工具性,是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价值取向(张沉香2012,4:159)。教育的本质最终是指向

  人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外语教育政策应把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放在同等地位上。2.操作层面——统一管理与长期规划并重操作层面上,对外语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整体地位和作用有时不够重视,外语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有时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长远的规划。外语教育在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教育实践探索的点滴成功并不是诠释一国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尺,还需要国家层面的高瞻远瞩的规划。未来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管理或是协调外语教育事业的机构,需要积极研究外语教育的应有地位(李宇明2010,1:2)。统一管理的缺失和长远规划的匮乏,必然使外语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外语教育的多样性、和谐性、有效性和目的性有时难以实现,不利于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3.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李宇明认为,当前影响外语教育规划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国家开放和信息化。他认为中国正经历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的转变,外语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来到中国、履行大国国际义务的必要条件。应当进行外语教育改革,融入世界大家庭,消除语言障碍,加强国际沟通,从而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密切、更广泛地相互交往,同步实现人的发展和国家发展。张正东(2005,12:16)提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必须考虑的几个方面,即综合考虑国情特点,外语语言的特点,外语教学目标、过程、方法,教学管理专门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教学资源最优化,教育公平,国家安全等因素。这一提法,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开启了思路。总之,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奈乌斯托布尼认为,外语教育有维持体制、兴趣与爱好、象征、技能训练、了解异国文化、交际等六项功能。但这些作用的实现,需要政策的保障。外语教育政策不仅关系到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下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是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层面的大事。

  制定合适的外语教育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要植根于本国的外语国情

  和发展需求,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逐渐丧失本土文化特色;其次,要从理念层面到

  操作层面多方位地权衡利弊;再次,借鉴外语教育强国的先进经验也不能小觑;最

  后,外语教育规律也是制定恰当的外语教育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正确的外语教

  育政策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出发点,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

  文化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大量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良好外语素养及宽阔国际

  视野的各类人才。

  【相关文献】

  [1]DONGHai-lin,WANGXiao-ling.AComparativeStudyonthe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oliciesofChinaandOtherCountries[J].CanadianSocialScience,2010(06).[2]KobayashiYoko.EuropeversusAsia:foreignlanguageeducationotherthanEnglishinJapan’shighereducation[J].HighEduc,2013(03).[3]JOHNLOWE.EDUCATIONANDEUROPEAN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1992(06).[4]GUANGWEIHU.ENGLISHLANGUAGEEDUCATIONINCHINA:POLICIES,PROGRESS,ANDPROBLEMS[J].LanguagePolicy,2005(01).[5]曹春春,周青.国外外语教育发展趋势与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6(06).[6]傅荣,王克非.欧盟语言多元化政策及相关外语教育政策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01).[7]胡文仲.6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界,2009(05).[8]胡壮麟.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J].中国外语,2009(09).[9]李雯雯,刘海涛.近年来日本英语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变革[J].外国语,2011(01).[10]李雪,刘文洋.西方五国外语教育的基本经验与借鉴[J].教育探索,2012(07).[11]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01).[12]梁中贤.美国外语教育的改革[J].外语界,2002(02).[13]林津石.中美外语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2(09).[14]彭伟强.欧美发达国家的外语教学改革[J].国外外语教学,2002(01).[15]沈骑.当代东亚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战略特征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1(09).[16]施健,余青兰.荷兰外语教育政策发展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8(07).[17]束定芳.德国的英语教学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发[J].中国外语,2010(12).[18]张贞爱,王克非.韩国外语教育国际化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9).

  [19]谢倩.外语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0]张沉香.东西方外语教育政策的殊途同归[J].教学与管理,2012(04).[21]张正东.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漫议——我国外语教育的国情特点[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2).

篇十七:多语言教育政策

P>  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汉字是汉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一些民族也已经完全使用汉字,同时汉字也是全国各少数民族通用的文字。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对现行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标准。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文字。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方针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一贯坚持语言平等政策,积极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共同确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

  学习语言文字;国家坚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等基本语言政策。

  国家实行这些重要的语言政策,保证了各民族语言和谐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摘录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第十八条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第十九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第二十条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0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二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0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话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取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05《扫除文盲条例》第六条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06《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07《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十四条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进一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注重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中华经典诵读行动等有效措施,逐步建立起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社会应用和语言文字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普及程度、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推荐访问:多语言教育政策 多语言 政策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