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1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自我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除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1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自我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除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提供许多听课学习机会。但是,在不少学校里,许多老师却将听课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在听课过程中无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尤其是在听非本专业的课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听课时更是很少做听课记录,即使做听课记录,也仅仅是了了几笔,记下的仅是施教者板书的部分内容,而且听过就算了,很少对听课记录进行回顾整理,更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

  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的极其宝贵财富。不仅要做好听课记录,而且课后要再次回顾,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与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做听课记录,不愿对听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即使听N节课,也许只是一节课的N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做听课记录,听课时应记录什么呢?

  一、记录施教者亮点即成功之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才从学校毕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何况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备,是其才华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过渡承转,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二、记录施教者瑕点即不足之处

  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之处的,记录下来,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在以后自己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

  三、记录学生的困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把它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听一位教师在讲地球的公转,他安排学生读图1.19北纬40~地IX--~——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并计算其昼长。这时学生发现这个地区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并产生这样的困惑:全球各个地区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时将学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促使我课后进一步思考并寻找好的方法,来讲清这个问题。最后请教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面几何知识加以证明,得出肯定结论,这才彻底地讲清这个问题。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能力。

  四、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例如,我在听一位新教师讲授“*南北气温的差异”,他安排学生阅读“我国1月*均气温”和“我国7月*均气温”两幅图,让他们观察两个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相应的地点,使学生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结论。这时学生却发现并提出:为什么7月等温线图里有许多虚线,如在1CC和24℃两条之间加了一条虚线(20℃等温线),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种情况?我不仅为之赞叹:真是个好问题啊!把它记录下来,并在以后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利用这个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表见解。

  有的学生认为,从图中后加的20℃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于20%,属于高温季节。所以加上这条等温线可以帮助人们得出我国夏季气温的总体特点。有的学生认为,7月等温线图中的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不如随着纬度的变化明显。这就使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理解更加透彻。所以,记录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是对教学设计疏漏的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记录自己昕课中闪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例如,一位教师讲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时,分析强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说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说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讲述了半天,还是有学生不是很清楚。

  刚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间一排为赤道,前后第三排为回归线,教师为太阳,进行演示,请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并回答其所代表的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何时达到最大值。在听课时将此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在下节课自己施教时就加以运用,发现此演示做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耗时不多,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2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自我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除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提供许多听课学习机会。但是,在不少学校里,许多老师却将听课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在听课过程中无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尤其是在听非本专业的课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听课时更是很少做听课记录,即使做听课记录,也仅仅是了了几笔,记下的仅是施教者板书的部分内容,而且听过就算了,很少对听课记录进行回顾整理,更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

  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的极其宝贵财富。不仅要做好听课记录,而且课后要再次回顾,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与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做听课记录,不愿对听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即使听N节课,也许只是一节课的N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做听课记录,听课时应记录什么呢?

  一、记录施教者亮点即成功之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才从学校毕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何况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备,是其才华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过渡承转,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二、记录施教者瑕点即不足之处

  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之处的,记录下来,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在以后自己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

  三、记录学生的困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把它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听一位教师在讲地球的公转,他安排学生读图1.19北纬40~地IX--~——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并计算其昼长。这时学生发现这个地区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并产生这样的困惑:全球各个地区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时将学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促使我课后进一步思考并寻找好的方法,来讲清这个问题。最后请教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面几何知识加以证明,得出肯定结论,这才彻底地讲清这个问题。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能力。

  四、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例如,我在听一位新教师讲授“*南北气温的差异”,他安排学生阅读“我国1月*均气温”和“我国7月*均气温”两幅图,让他们观察两个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相应的地点,使学生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结论。这时学生却发现并提出:为什么7月等温线图里有许多虚线,如在1CC和24℃两条之间加了一条虚线(20℃等温线),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种情况?我不仅为之赞叹:真是个好问题啊!把它记录下来,并在以后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利用这个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表见解。

  有的学生认为,从图中后加的20℃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于20%,属于高温季节。所以加上这条等温线可以帮助人们得出我国夏季气温的总体特点。有的学生认为,7月等温线图中的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不如随着纬度的变化明显。这就使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理解更加透彻。所以,记录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是对教学设计疏漏的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记录自己昕课中闪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例如,一位教师讲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时,分析强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说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说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讲述了半天,还是有学生不是很清楚。

  刚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间一排为赤道,前后第三排为回归线,教师为太阳,进行演示,请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并回答其所代表的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何时达到最大值。在听课时将此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在下节课自己施教时就加以运用,发现此演示做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耗时不多,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阅读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1)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篇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1

  (九个小组*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2

  (本诗的艺术特点缺失)

  教学过程:

  1、诵读文本,概括故事

  2、疏通文意4分钟

  3、小组交流2分钟

  4、一学生问:“淇水汤汤”前后有何关系?

  “淇水有岸”何义?“送子过淇”——“子”何意?是男子吗?

  (点评:这一环节很好,你给学生一个发现的空间,学生就给你一个灿烂的蓝天。)

  5、一学生问:“至于暴矣”,“暴”何意?打。

  6、概括故事情节。

  7、品读文本。问:你在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的词语和感情?

  学生答:容颜像叶子一样衰老了;送子涉淇,很细心;载笑载言,很幸福很甜蜜。

  问:你读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随堂点评:分析得很好!)

  8、问:本单元是观照女性命运,你回顾全诗,从这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得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几个学生答:“女也不爽”,婚姻是情的坟墓;

  女子不能承担家务活;

  不能光勤俭持家,要提升自己魅力,多读书,提高修养,来吸引男性;

  离婚也是好事,过程总是痛苦的,要旷达。

  打败婚姻的是现实,女子的容颜总是要凋零的。

  (点评:在这里,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当,是生之过?是师之过?总之,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本诗的含义之缘故也)

  9、最后让学生选择一节,背诵。

  过程思索:

  ①    沉着,不着急,主问题很好,清晰大气,关注学生思考。

  ②    有些议论学生脱离了文本,谁之过?

  ③    为何本诗的艺术方面没有涉及?鉴赏不足。

  整体点评:

  结构好,但没读,没讲艺术性。

  本诗的艺术性何其高也,而仅仅局限在性格的分析,又是女性本身的分析,何其偏颇也?叶子如何变化?淇,如何变化?为何不讲讲其艺术?这首诗千古流传,原因何在?婚姻破裂原因何在?为何不讲?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3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2)

——高中语文课听课的记录 (菁选2篇)

高中语文课听课的记录1

  最近,我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我听了东关小学五三班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收获良多……下面我说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每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感受到了教师们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愿望,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新气象,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民主气氛的形成,正是我们研究学习语文方式的真正改进,促使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涌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文化的绚丽与中文的无限魅力,并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课堂充满着*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鲜活的生命在欢唱,在愉悦。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语句的韵律美及表达的丰富多彩。执教老师规范的汉字书写,简明的板书,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流畅地分析讲解,充满期待与真诚善意的微笑,无不凸现出的真谛。钟斌老师的课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1、重视了识字新词,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2、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是贯穿于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一篇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理解词语的意思。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适合低年级诗歌的朗读,课文读的非常充分,借助课件、板书让学生试着背诵。

  纪晓菲老师的课思路清楚,先用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了全文讲了4件事,然后逐一分析。教学重点突出,处理非常到位。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赵晓蕾老师的课用情育人,教学立足于整体感受及创设情景,表现出一位优秀教师在改革中的勇气与思考,奉献出一堂出色的语文课。而且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大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二、将先进理念与学科特色结合起来

  要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与探索。必须提倡多样化,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前提下,敢于突破,敢于尝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特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诵读、讨论、圈划、设疑等语文学习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语文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一起感悟。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要先理清作者思路和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根据的说话,有条理的发散。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钻研教材,遵循规律

  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困惑,再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生字,感悟做人之道,再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最后适度拓展。

  钻研教材,下功夫把握教材,多钻研,多思考,多研讨,多积累。本次听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高中语文课听课的记录2

  最近,我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我听了东关小学五三班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收获良多……下面我说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每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感受到了教师们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愿望,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新气象,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民主气氛的形成,正是我们研究学习语文方式的真正改进,促使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涌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文化的绚丽与中文的无限魅力,并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课堂充满着*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鲜活的生命在欢唱,在愉悦。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语句的韵律美及表达的丰富多彩。执教老师规范的汉字书写,简明的板书,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流畅地分析讲解,充满期待与真诚善意的微笑,无不凸现出爱的真谛。钟斌老师的课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1、重视了识字新词,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2、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是贯穿于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一篇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理解词语的意思。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适合低年级诗歌的朗读,课文读的非常充分,借助课件、板书让学生试着背诵。

  纪晓菲老师的课思路清楚,先用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了全文讲了4件事,然后逐一分析。教学重点突出,处理非常到位。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赵晓蕾老师的课用情育人,教学立足于整体感受及创设情景,表现出一位优秀教师在改革中的勇气与思考,奉献出一堂出色的语文课。而且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大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二、将先进理念与学科特色结合起来

  要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与探索。必须提倡多样化,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前提下,敢于突破,敢于尝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特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诵读、讨论、圈划、设疑等语文学习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语文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一起感悟。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要先理清作者思路和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根据的说话,有条理的发散。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钻研教材,遵循规律

  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困惑,再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生字,感悟做人之道,再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最后适度拓展。

  钻研教材,下功夫把握教材,多钻研,多思考,多研讨,多积累。本次听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3)

——高中语文上册听课记录 (菁选2篇)

高中语文上册听课记录1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自我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除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提供许多听课学习机会。但是,在不少学校里,许多老师却将听课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在听课过程中无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尤其是在听非本专业的课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听课时更是很少做听课记录,即使做听课记录,也仅仅是了了几笔,记下的仅是施教者板书的部分内容,而且听过就算了,很少对听课记录进行回顾整理,更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

  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的极其宝贵财富。不仅要做好听课记录,而且课后要再次回顾,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与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做听课记录,不愿对听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即使听N节课,也许只是一节课的N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做听课记录,听课时应记录什么呢?

  一、记录施教者亮点即成功之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才从学校毕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何况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备,是其才华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过渡承转,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二、记录施教者瑕点即不足之处

  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之处的,记录下来,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在以后自己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

  三、记录学生的困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把它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听一位教师在讲地球的公转,他安排学生读图1.19北纬40~地IX--~——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并计算其昼长。这时学生发现这个地区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并产生这样的困惑:全球各个地区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时将学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促使我课后进一步思考并寻找好的方法,来讲清这个问题。最后请教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面几何知识加以证明,得出肯定结论,这才彻底地讲清这个问题。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能力。

  四、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例如,我在听一位新教师讲授“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他安排学生阅读“我国1月*均气温”和“我国7月*均气温”两幅图,让他们观察两个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相应的地点,使学生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结论。这时学生却发现并提出:为什么7月等温线图里有许多虚线,如在1CC和24℃两条之间加了一条虚线(20℃等温线),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种情况?我不仅为之赞叹:真是个好问题啊!把它记录下来,并在以后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利用这个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表见解。

  有的学生认为,从图中后加的20℃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于20%,属于高温季节。所以加上这条等温线可以帮助人们得出我国夏季气温的总体特点。有的学生认为,7月等温线图中的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不如随着纬度的变化明显。这就使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理解更加透彻。所以,记录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是对教学设计疏漏的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记录自己昕课中闪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例如,一位教师讲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时,分析强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说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说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讲述了半天,还是有学生不是很清楚。

  刚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间一排为赤道,前后第三排为回归线,教师为太阳,进行演示,请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并回答其所代表的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何时达到最大值。在听课时将此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在下节课自己施教时就加以运用,发现此演示做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耗时不多,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高中语文上册听课记录2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可以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知道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达到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么写,怎么记最好一起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不过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么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么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有趣,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建议: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是不是可以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4)

——小学上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

小学上册语文听课记录1

  一、复习生字词,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出示第一句话和图片,指名读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停的地方。

  3、什么时候,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么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哪儿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干什么?

  4、看三幅图,运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过渡:出示第二幅图和图片,读这句话。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飞船会问什么?

  三、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标自然段序号。

  指名分自然段来读课文。

  3、自由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

  1、师讲引号的作用。只读嫦娥姐姐的话。

  按老师教的方法,找找第二、三自然段中他们说的话。小组可讨论。

  2、指名读第二段,指名只读飞船说的话。你从这句话知道什么?

  分组自学。(一组使用文字资料,一组使用图片资料,另一组看幻灯片。)

  大组交流。

  再读飞船说的话。

  3、嫦娥姐姐又是怎么说的?

  读了她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

  听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儿?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五、小组练习表演。学生自我评价。

  课后评价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小学上册语文听课记录2

  时间:20XX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

  主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主讲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惠青教授

  内容摘要:

  一、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多解性

  ●什么是好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教育也应该有理想,我们希望通过课把对教育教学的希望展示出来。通过这个方式去描述未来,去引领未来。我认为,赞成有效。当听的老师听了课以后认为我能学,那就是好课。

  ● 两种研究范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探索规律。

  1.自然科学: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为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2.社会科学:在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间普适性。而教育科学就是后面这种。

  3.一个是以物理学研究为特征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一个是生物学整体观为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前者以物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是分析性的科学。后者以生物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整体性的科学。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靠的是事实判断。后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价值判断。前者研究结论是唯一的,后者结论是多元的。

  4.教育的不可重复性,追求教育地适切性,离开具体的教育情景谈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

  (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

  ●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犹如大海涨潮时的“海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改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

  ●*社会科学院2007年初公布了*社会现代化报告。世界上已有十个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而*等九十多个国家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且预测*可能在20XX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1960年的水*。

  (三)教育变革的真理——寻找两难问题中间的结合点。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主战场。

  ●学科课程设置地合理性

  ●缓解知识地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与班级授课制地教学组织形式相配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补

  1.关于课程目标

  2.关于课程内容

  3.关于课程实施

  ●交流:写观察日记:看豆子发芽情况,所有学生都写豆子发芽,但有的豆子不发芽。后来老师读了一篇范文,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的文章。

  ●设计开展炸马铃薯条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

  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马铃薯、煎炸工具、预先分好四人小组

  活动过程:教师讲述操作过程,适当演示,分四人小组准备

  分工合作:洗、切、炸马铃薯,分享成果,展示过程

  活动延伸:办小报、写日记等

  二、为什么要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1978年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可以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新时期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应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X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为标志。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到了1997年,语文教育迎来了一场更猛烈的批判狂潮。当年地《北京文学》推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在内容性质和思想上有其内在联系,不约而同地批判了当时地语文教育现状。其结果正如王丽本人说的那样,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应。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热讨论”迅速演变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于语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领域,不分专业,不分阶层,大家群起而攻之,简直是全民动员,集中开火,批判的矛头也不仅限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而“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构成语文教材内容地五个板块。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主要存在的问题:

  1.非语文化。

  主要由对“综合性”的误读而导致,跨学科是一种综合,但综合不一定就是跨学科。

  2.综合性学习地娱乐化倾向。

  趣味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做中学”“玩中学”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地色彩,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综合性学习是什么

  (一)来自文字学研究的解读

  ●三个综合:一是读、写、听、说之间的综合;二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三是文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种课型: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指导课”;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指导课是指导什么?确立学习主题,确立分组学习方案、提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商定学习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主题:《说不尽的桥》

  要点:一、导入(教师的导入语)

  二、活动过程(学生主持)

  (一)知识的桥(采用问答的方式,了解有关桥的知识)

  (二)汇报

  (三)总结

  (二)从揭示综合性学习特征的角度

  1.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

  2.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重体验,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

  3.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

  4.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

  5.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全员参与。

  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目标——追寻教学的诗情

  (二)内容——生活化、综合化

  (三)教学方式——活动化

小学上册语文听课记录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孙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孙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孙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孙老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孙老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老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孙老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孙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孙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5)

——语文听课记录的 (菁选3篇)

语文听课记录的1

  任课教师:郭仙

  科别:语文

  班级:八三班

  听课人:孟庆婷

  听课时间:9月23日上午第三节

  听课内容: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课堂活动记录:

  一、复习

  1、回忆上节课分析的内容,按顺序展开。

  2、为什么单独列出买书事件?

  二、分析文章

  1、写作手法分析

  2、感情线索变化——欲扬先抑

  3、用欲扬先抑的方法练习说话。

  4、讨论:初中语文课本该不该删掉鲁迅的文章?

  5、拓展:老师读文章,师生共感受,学习写作手法。

  提问:(1)、文中二、三段的细节描写?

  (2)、文章的线索?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作练习。

  评论:

  1、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

  2、学生情绪调动充分,授课氛围好。

  3、教师朗读环节深刻感人,感情升华好。

  4、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练习说话难度较大,值得商讨。

  心得:

  激情飞扬的授课情绪能带动学生一起飞翔!

语文听课记录的2

  时间:xxx3月

  记录人:杨婷

  授课教师:付小惠

  授课内容:《小石潭记》

  听课教师:杨婷 罗光亮 王艳玲 何兴旺 李波

  评课内容:

  杨婷: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罗光亮: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王艳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何兴旺: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语文听课记录的3

  时间:xxx3月

  记录人:杨婷

  授课教师:付小惠

  授课内容:《小石潭记》

  听课教师:杨婷 罗光亮 王艳玲 何兴旺 李波

  评课内容:

  杨婷: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罗光亮: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王艳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何兴旺: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6)

——高中数学听课记录 (菁选3篇)

高中数学听课记录1

  作为数学教师,在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大形势下,只有向教改要效率,充分利用好课堂分钟,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进而感受生活数学之美。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教材,还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教学过程

  精致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当今中考命题的命题指导原则是,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确立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就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为此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四、使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方向倾斜

  数学学科本来是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针对近年来题中出现大量联系实际的试题,联系实际日益成为考试题内容改革的一个明显发展方向,教师,已开始加强知识实际应用的教学使教学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高中数学听课记录2

  一、实例导入课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从阶梯教室前向后走,逐步上升,从阶梯教室后向前走,逐步下降,上下楼梯也是一样。(板书课题:函数的单调性)

  二、推出新课:

  (一)、函数的单调性:

  1、观察非典时期每日新增病例的变化统计图,对函数的单调性有感性的认识。

  2、学生思考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 总结该函数图像中点的坐标规律。

  3、单调增(减)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 的定义域为I,区间A I,如果对于区间A内的任意两个值 ,当 时都有 ,那么就说 在这个区间上是单调增(减)函数。

  (让学生思考交流之后,说出增、减函数定义中的关键词)

  (二)、单调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理解。)

  (三)、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

  1、讲解例1:画出 的图像,判断它的"单调性,并加以证明。 分析:画出图形,让学生归纳,并利用定义证明,教师板书。

  例题中的注意点:(1)、解题格式;(2)、防止循环论证;(3)、作差同“0”比较。

  2、师生共同归纳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的一般步骤:

  (1)、取值;(2)、作差与变形;(3)、判断;(4)、结论。

  3、讲解例2:求证:函数 在区间 上是单调增函数。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思考证明过程,请完成的小组上黑板板演,其他小组分析纠错,教师做好点拨。)

  三、课堂练习:1、P39页1、2、3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知识点,教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1、P39页2、4、5题。

  评价与建议

  1、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

  2、对概念的讲解很细致,教学作用点找的很好。

  3、讲解、合作讨论、学生板演、核心指导相结合,防止学生疲劳而影响课堂效果。 4、教学中善于表扬学生、鼓励学生。

  5、教学中要更多地深入学生之中,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6、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能搞懂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需要加强。

高中数学听课记录3

  xxxx年11月16日,青岛市高中数学教研室组织全市各高中骨干教师在城阳三中观摩了两节数学公开课。一节是柳老师所讲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是董老师所讲的“直线与*面*行的判定”。

  两位老师都有很扎实的教学功底,在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引导等方面都有上佳表现。师生配合默契,学生的情绪高涨,两节课都在和谐、紧张的气氛下,既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很多方法与细节的处理,值得我学习和回味。专家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各位老师们的观点与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学案分三部分: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教师于每节课后布置本节课的巩固案和下节课的预习案;上课时,根据学生自学时提出的问题或教师上课前利用自学检测收集的信息,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答疑,课堂上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挤压着学生的主体性,不足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主体地位。所以,人们过多地重视、强调-教师的教学技巧,过多地依靠教师的能力而缺乏有效的、容易仿效的机制。学案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使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教学过程结构的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效(而且有形的体现。“学案导学”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的学法指导教学策略体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通过观摩与讨论,我对“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其实现方式有了切身的体会。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7)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内容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内容1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8)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推荐访问:听课 高中语文 记录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3篇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1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15篇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