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4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4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XX市关于2022年民生工程的总体部署,推动基层中医药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中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4篇,供大家参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4篇

篇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XX市关于2022年民生工程的总体部署,推动基层中医药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项目目标通过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医堂服务能力建设,将中医药临床科室集中独立设置,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推广与应用,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二、项目内容(一)改善中医药诊疗环境。将中医药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布局流程符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装饰装修采用中式风格,突出传统文化特色。(二)加强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员招聘、中

  -1-

  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西学中教育、适宜技术培训、师带徒、多点执业等多种途径,配齐中医药人员,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配置中医诊疗设备。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

  (四)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能够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特别是加强针刺类、灸类、刮痧类、拔罐类、推拿类、敷熨熏洗类以及中药饮片等中医药技术方法的使用与操作,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为城乡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服务。

  三、组织实施(一)启动部署(20XX年XX—XX月)。1.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召开国医堂能力提升工程启动会。2.各县市区、各项目单位根据《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印发本地、本单位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研究确定月度工作目标。(二)组织实施(20XX年XX—XX月)。

  -2-

  1.按照标准和计划完成22个国医堂建设任务。要压实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标准,明确时间节点,实行台账管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工,坚决兑现民生承诺。

  2.已建成国医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本单位中医人员及设施配备、环境装饰、服务能力等内容开展自查自纠,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逐一落实到位。

  3.市县两级卫生健康部门适时组织调度会、观摩会及督导检查等行动。

  (三)巩固提升(20XX年XX-XX月)。1.各县市区选取工作开展较好或特色突出的国医堂,适时组织召开典型经验推广现场会。2.借助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V2.0项目平台建设契机,进一步完善、升级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知识库、远程教育、治未病5项功能,实现业务一体化集成和优质资源共享。(四)总结评估(20XX年XX—XX月)。各县市区对国医堂工作开展情况全面系统总结,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效果,解决工作中存在不足。市卫生健康委将挖掘工作亮点,总结典型经验并在全市推广,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服务能力提升一个新台阶。

  -3-

  四、组织保障(一)细化工作计划。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重视国医堂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做到专人负责,确保专款专用,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二)强化协调联动。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加强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通过增加编制、多点执业、帮扶工程、学术传承等多种途径为国医堂配备实用的中医药人才和设备。(三)严格检查验收。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所辖国医堂工作完成情况开展自查,查漏补缺、改进完善;市卫生健康委成立验收组,对国医堂能力提升工程开展验收,把好事办好,确保民生工程真正惠民生、入民心、如民意。

  -4-

  

  

篇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实施

  方案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深入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和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基础上,__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以下简称“提升年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工作目标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薄弱环节,通过开展“提升年活动”,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突出服务特色,改进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升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和获得感,为建设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打好基础。__年,以省(区、市)为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服务量较上一年度有较大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__%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__%以上。二、实施主体在各级地方政府、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参照有关要求执行。

  三、重点工作内容(一)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签约服务的责任主体落实到医生个人,加强以医护组合为基础的团队建设,完善签约团队工作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根据服务能力和需求,不断完善签约服务内容,在基础性签约服务内容基础上,鼓励拓展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远程健康监测等,通过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感受度。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以疾病管理和预防保健服务为切入点,提高签约服务利用率,逐步扩大签约服务范围。按照慢性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做好签约服务。推广签约人群预约诊疗,实施预约优先制度,提高诊疗效率。建立基层与上级医疗机构的联动工作机制,搭建全科医生与公立医院专科医生联系沟通平台,协作医院专家号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开放,开通转诊绿色通道,畅通转诊服务路径,优先安排转诊患者就诊和住院。完善出院患者信息交流机制,为下转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二)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明确本地区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种,有针对性地提升门诊疾病咨询、诊断与治疗能力。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脑卒中康复期、

  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提高综合管理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全科医学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科室以全科医学科为主,乡镇卫生院应当设全科医学科。结合本地区服务需求,可发展康复、口腔、妇科(妇女保健)、儿科(儿童保健)、精神(心理)卫生等专业科室,鼓励开设慢性病联合门诊,提高基层慢病诊疗能力。加强外科常见病的门诊医疗服务能力,能熟练掌握止血、缝合、包扎、骨折固定等处理。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开展特色科室建设,促进形成与上级医院功能互补、差别化发展的格局,合理分流医院病人。

  (三)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加强急诊、院前急救、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独立设置抢救室,合理配置给氧设施、吸引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机(呼吸囊)、除颤仪、喉镜等急救设备和药品,改善基层急救硬件条件。完善基层医务人员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制度,以区域为单位,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技能的指导与培训,按计划开展人员轮训。加强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洗胃、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基本急救技能的标准化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急救技能水平,提高对循环、呼吸、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休克等急危重症患者初步诊断和急救处理能力。

  (四)加强住院能力建设。结合区域医疗卫生需求和机构基础条件,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加强住院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与机构人员资质、技术准入、设施设备相适应的住院、

  手术、分娩等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协作医院开设联合病房,提升基层住院诊疗服务能力,提高床位使用效率,方便居民群众就医。根据分级诊疗的需要,基层住院服务重点向社区护理、康复方向发展,有条件的可设置安宁疗护、老年养护病床,为二级以上医院下转患者提供必要的诊疗条件。

  (五)提高检验检查和药品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查能力建设,合理配置和更新必要的设施设备,开展常规检验、心电、超声、X线摄片检查服务。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建立影像、心电、检验、消毒供应等区域中心,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检验结果互认,减少资源浪费,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分级诊疗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所需药品品种,满足患者用药需求。鼓励开展药事服务,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

  (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鼓励独立设置中医馆、国医堂等形式的中医综合服务区,突出中医文化特色。加强中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力推广针刺类、灸类、刮痧类、拔罐类、中医微创类、推拿类、敷熨熏浴类、骨伤类、肛肠类等中医药技术方法,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中医规范化诊疗服务能力。在老年人、儿童、孕产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内容,提升中医药公

  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咨询、体质辨识及健康干预服务,大力推广普及中医药健康理念和知识。

  (七)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强化依法执业,加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依法执业意识。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相关病种临床路径,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依托区域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完善基层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培育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文化意识。加强抗菌药物、激素、静脉输液等临床用药管理,运用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静脉输液使用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严格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和质量管理。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严肃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消毒器械等索证和验证工作;对手术室、口腔科、消毒供应室、治疗室、换药室和清创室等重点部门严格执行清理、消毒等环节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处置,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严防流向社会。完善投诉管理制度,加强医疗纠纷防范,引导患者依法处理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

  (八)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成效。加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力度,集中开展一次宣传月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服务项

  目的认识。大力开展项目规范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服务内容、标准、要求的执行能力。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筛查力度,及时发现病人并纳入健康管理,强化防治结合,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过程中开展随访服务。加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对主要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对于筛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应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社区卫生诊断能力,以健康档案、健康体检、临床诊疗数据为依据,分析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干预。加强与村(居)委会、驻区单位的协作,不断丰富社区健康教育手段和形式,普及健康和公众自救互助知识与技能,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规范疫苗管理,统一采购、全程冷链,确保预防接种安全。

  (九)改善服务环境和居民体验。优化门诊功能布局,设置醒目引导标识,完善服务流程。保持机构内外环境卫生整洁、温馨舒适,提供便民服务措施。大力推广一人一诊室,保护患者隐私。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着装整洁、规范,佩戴胸卡,易于患者识别。提倡文明礼貌用语,医务人员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热情,尊重患者,体现良好医德医风。推进居家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巡回医疗等居家医疗卫生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鼓励开展压疮、人工造口、人工造瘘、膀胱冲洗、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糖尿病足等社区护理服务,提升基层居家医疗服务能力。

  (十)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完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功能,

  实现对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签约服务的有效支撑。加强条块整合,实现系统互联互通,避免基础数据重复采集录入。推动业务协同,有效发挥电子健康档案在临床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中的载体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机构运行和服务情况的监测与评价。推广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中心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利用临床指南知识库、循证医学临床路径应用指南等辅助诊断技术,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行为。探索人工智能、移动健康监测、健康医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基层的应用,依托互联网提供网上预约、咨询查询、就医导诊和居民健康动态监测等服务,引导居民参与自我健康管理。

  四、落实政策保障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加大资源调整力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保障机构稳定运行,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政策保障。(一)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房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基本建设、房屋维修和设备购置经费,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满足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按照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的原则,合理配备并及时更新医疗和信息化设备,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条件。(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

  进一步提高人员能力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参加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并保障培训期间的待遇。增加基层医务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制定人才优惠政策,研究基层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开展社区护士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居家医疗、家庭护理夯实基础。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对基层的对口支援力度,鼓励多点执业,通过上级专家坐诊、带教、查房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三)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落实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享受乡镇工作津贴。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分配向重点工作、重要岗位、技术骨干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探索财政补偿机制改革,鼓励定向补助与购买服务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稳定的补偿渠道,督促有关部门缩短资金拨付周期,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加强与物价、医保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和完善基层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风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人员准入、依法执业等方面的监管。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行政、业务、资金巡查制度,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对弄虚作假、违规使用资金、骗保、收受药品回扣、不遵守医疗质量安全规定、医疗废物管理不善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不断净化基层医疗卫生执业环境。鼓励各地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落实医疗责任险。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标准指南,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评审评价制度,以评促建、规范发展。

  五、组织实施(一)各地要以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和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为抓手,结合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将“提升年活动”作为__年推进基层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升主题,突出工作重点,狠抓活动成效。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结合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遴选一批服务能力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优秀单位,推广先进经验。(二)各省级和地级市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县(市、区)级政府和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的督导考核。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计划,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为核心,完善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确保工作成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性,以能力提升为

  主线,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三)县(市、区)级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在“提升年

  活动”中承担主要组织责任,负责对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的组织、实施、考核、评估工作,将相关指标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内容,积极动员,认真部署,扎实推进。各地要严格把握质量标准,鼓励委托第三方进行考核评价。

  (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和地方实施计划,进行对照检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逐步达到标准。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创新改进服务能力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内部考核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参与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积极吸纳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多措并举提升能力,满足居民健康服务需求。

  (五)各地要认真总结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的好做法、好经验,挖掘典型,以点带面,推广实施。要研究制定推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长效工作机制,保证相关措施可持续发展。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行业学会和协会、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篇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服务能力建设标准与评分细则

  注:1、扣分点不倒扣分数,单项分数扣完为止。2、评审验收标准总分100分,达到85分者通过验收。项目序号建设标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听取汇报,查看相关资料。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无对中医科室的扶持政策扣1分,有扶持政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卫生院要制定1对中医科室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中医科未安排专项经费扣1分,安排专项经费但未组织管理(10分)的投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中医科建设并逐逐年增加扣0.5分。年增加。查阅文件,了解院领导分工情况,访谈分管有1名院领导分管中医工作,分管领导熟悉2中医政策、法规和中医科室建设情况。1无分管领导或分管领导不熟悉情况的不得分。领导。2策但不具体或不落实扣0.5分。分值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得分扣分原因

  1

  卫生院建设规划中有中医药内容。中医科建3设工作在年度计划和总结中得到体现。卫生院建立按照中医药工作质量和数量相结2

  查阅卫生院建设规划,查阅工作计划和总结。无中医药内容扣2分。内容不具体扣1分。

  查阅相关文件、统计报表。合的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有鼓4励非药物疗法、中药饮片使用等发挥中医药和措施但未落实的扣2分。特色优势的激励措施。认真执行将中医药服务项目、中药品种纳入查阅统计报表。5新农合补偿范围的相关政策,引导参合农村居民选择应用中医药服务。2根据政策执行情况酌情扣分。3无考核机制、有激励措施的不得分。有机制

  2

  查阅统计资料和实地检查。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设立2中医科室未独立设置不得分。诊室设置数量个以上中医二级诊室,并集中设置,在装修不达标的扣4分,诊室未集中设置的扣2分,装饰采用中式风格,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形6象标识统一,品牌特色鲜明,服务环境温馨科室设置亲切、科室设置流程顺畅、中医药文化氛围(22分)浓厚,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分。加分不超过2分。中医诊疗区域总面积>100m2(社区服务中7心80m2),常用中医诊疗设备配置不少于10种。5实地查看。中医诊疗区域总面积每少10%扣2分。常用中医诊疗设备每少1种扣1分。超过2个中医二级诊室,每增加1个诊室加1未统一品牌标识扣4分8装修装饰上未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扣2分,

  3

  设置中药房,并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房面积>25m2,(社区服务中查阅统计资料和实地查看,抽查20种饮片、心>15m2)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20种成药。(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小型粉中药房面积,每少10%扣1分。碎机、切片机等,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3508种(社区服务中心250种),中成药不少于中药饮片数量每少10种扣1分,中成药每少100种(社区服务中心50种),且药品质量10种扣1分。良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严格实施国家基每出现1种伪劣药品扣1分。本药物制度,严格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3配备的中药配药器具每缺1项扣0.5分。

  4

  中药库面积>20m2,(社区服务中心>15m2)实地查看。配有药架、药桶、温湿度计、空调等能满足9工作需要的设备;药库分区标识清晰,药品药库管理不符合要求,每项扣0.5分。排列整齐,房屋通风、干燥、避光。10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2实地查看2中药库面积每少10%扣0.5分。

  5

  规范》要求,布局合理,设有储藏(药)、准备、煎煮、清洗等功能区域;储药容器严格执行用前消毒,用后及时清洗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相关设备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在领药煎药、装药、发药时有处方(或煎药凭证)核对、收发记录;中药煎药室面积>10m2,配有药架、操作台、中药煎药机、冰箱、药桶等设备,为群众提供中药代煎服务。结合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中药饮片或中11草药标本展示,品种不少于30种,标注中药饮片或中草药名称、功能和主治。2

  未设煎药室不得分。煎药室面积不达标扣0.5分;无代煎服务记录扣0.5分;储药容器消毒、清洗不符合要求扣0.5分;布局不合理扣0.5分;无处方(或煎药凭证)核对、收发记录扣0.5分;无相关制度扣0.5分。

  实地查看。每少10种扣0.5分。

  6

  查阅科室工作制度、操作规程。随机抽取医中医科室应制定科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实行12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执行。医疗服务(40分)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在门诊、病房、出诊等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诊治常见病、多13发病。中医门诊日均诊疗人次占全院门诊日均诊疗人次的20%以上;住院病人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20%。103生、护士各1人对工作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未制定不得分,有制定但执行情况较差扣2分。随机抽取一年中4个季度各一周门诊日志或挂号记录统计,查阅住院病案。中医门诊日均诊疗人次占全院门诊日均诊疗人次比例每降低1%扣1分。参与治疗率每降低1%扣1分。

  7

  查阅门诊日志,实地了解中医特色专病开展情况。中医优势病种不少于3种。优势病种门诊量14占中医科门诊量的10%以上。优势病种门诊量占中医科门诊量比例每少1%扣2分。运用包括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10种以上中医药适15宜技术,开展包括中医康复在内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诊疗服务。5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每少1种扣1分。操作不规范每人项扣0.5分。随机抽取一年中4个季度各一周处方。中药饮片处方占中医科总处方数的50%以16上,中药处方合格率100%。方合格率每降低1%,扣0.5分。6中药饮片处方占比例每下降1%扣0.5分;处实地了解,随机抽查2名中医师实际操作中医药适宜技术。8优势病种,每少一种扣2分。

  

篇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基层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篇一:卫生院“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工作总结泰州市卫生院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工作总结按照区卫生局的部署,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利益,从20年11月开始,我院对照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的实施方案》(泰姜卫发〔20〕80号)和《江苏省“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测评标准(20年版)》(泰姜卫防〔20〕44号)等文件要求,全面开展了“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现就几个月来的创建工作小结如下: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人为保证创建活动有序地开展起来,我院成立了“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亲自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二、明确目标,制定方案“群众满意”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最终标准,也是我院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初衷和目的。根据这个创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卫生院“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实施方案与考评标准》,将考评标准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与评价方法,逐项逐条分解到了有关职能科室,责任到人。同时,对各科室、各岗位的现行月考评和年度考评标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把创建工作内容纳入到日常的考评工作中去。我院广大干部职工始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

  掌握准确,能向群众传达并解释,令群众放心。让群众能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效,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充分利用党务院务公开的载体,公开医院政事民情、改善综合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疗机构改善服务的效果,赢得群众理解和信任。

  四是认真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赢得患者满意。在“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中,我院广泛组织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真实全面反映患者意见和建议;形式多样化,通过对出院病人电话回访、对住院和门诊病人现场调查等形式,关注患者感受,听取患者意见;尽可能地使调查客观、真实;调查结果运用上,要注重患者意见,重视调查结果,积极落实整改,切实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赢得患者满意。

  五是全面开展民主评议行风,让社会满意。民主评议行风,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有序监督、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扎实的工作,赢得群众的满意和认可,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六.强化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与村卫生室在人员准入、业务、药械、财务、绩效考核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提高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健康服务管理团队职能,确保辖区居民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密切卫生院与群众的联系。

  七、活动中查找出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是部分医生看病人总是按照自己固定的思维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敷衍了事,工作没成绩总是抱怨病人不配合、这差那差,就是不从自身找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深入挖掘内部资源,通过参选局十佳医生十佳护士人员事迹,为全院干部职工树立学习的榜样。要求职工做到的,院领导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到。其次通过学习研讨让所有职工明白“什么是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为什么要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怎样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我院重点从工作模式、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等方面对“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深层次地解读与把握;使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在工作中挑起重担,率先垂范。严格医院值班制度,由医院领导带头值班执行,保证医院各岗位

  

  不空岗,急救人员、车辆及时到位。建立完善了医院行政查房制度,不定期检查各科室人员情况及后勤保障能力,对各窗口科室重点监督。通过学习引领职工们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融进活动内容。

  通过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我们有决心凝聚医院人心、振奋精神,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狠抓质量管理,改进医德医风,促使各方面的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把我院工作推向新的台阶。真正使“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真正落到实处。

  卫生院20年04月22日篇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情况汇报江油市中医医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工作阶段汇报通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项目实施以来,在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按计划完成了相应工作,现总结如下:一、组织机构健全,加强领导和管理按照《江油市中医医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加强了中医药基层指导科、预防保健科、江油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的管理,并开通了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平台,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中医基层指导科接受医院和市卫生局双重领导,完成了政府指令性任务。二、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情况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1)市新农合提不仅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还在我院在地震灾后迁至重建后,给予了免收住院患者起付段的优惠政策;(2)市新农合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

  

  (3)医院中药制剂纳入新农合报销目录;(4)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2、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仍保留了中药饮片的加价。3.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

  

推荐访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 基层 卫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