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 要: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第三产业,且在经济领域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要发展经济和我国体育事业就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完善体育法规,培养体育人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针对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和商业化、产业化以及体育休闲业和体育资产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下,对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和国内外对比,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0-275-01

一、体育产业的概念

体育产业的概念,在学术界的定义有很多。主要指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部门总和。主要包括体育服务、体育物质产品以及劳务产品等三个大方面,这些方面又可以细化为健身娱乐、体育用品、体育博彩、体育饮品业等。体育产业概念的理论,不仅从相关理论层面对我国的体育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对我国的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1、体育职业化为体育产业提供了条件

我国的体育职业化为体育产业的商业化提供了条件。1994年中国足球就率先踏上了职业化的道路,随后,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也进行了职业化改革,体育职业化的改革使每个项目都有了自己成熟的体系和组织,这些组织或比赛为了体育产业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从而促使了体育经营市场和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体育俱乐部也按照企业运作方式,经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系统化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

2、体育休闲业成为产业当中的助力

人们在注重健康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休闲业就应运而生了,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各式各样的体育健身俱乐部迅速增多,各种体育休闲活动也逐渐成型。在近5年间,我国的城市体育消费总额增长的特别快,有60. 7%的城市居民到经营性的体育场所进行健身消费。

3、资产开发成为中流砥柱

体育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有形资产指场馆和设施方面,主要是针对体育场馆的租借和经营。无形资产主要指冠名权的开发、体育活动、体育组织特许使用权的经营和开发、电视转播权的转让等。有关数据显示,体育总局系统的有形资产有30多亿国有资产,其中已经转为经营性资产的部分达到了2.7亿元。在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也逐渐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期间,购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专用标志特许使用权的中外企业有78多家,总体收入大约16.25亿美元。

三、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

1、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中国社会正在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在生活富裕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身体健康,人们愿意且有能力尝试包括体育产品在内的众多休闲娱乐产品与服务。但是由于大多数人的体育观念和消费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我国的体育消费大多花费在福利性、公益性的低消费上,人们主动消费和高消费是非常不足的。

2、市场缺乏完善机制

一方面来说,我国体育产业对市场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导致产品的投入与产出效率都偏低。另一方面,运动竞赛产品的定位、需求量以及消费对象模糊。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体育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造成的。

3、人才匮乏导致创新性不强

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和其他行业不同,而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体育产业的瓶颈之一。从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来讲,仅有几所体育类高校开设有体育经济管理等专业,市场供不应求,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当前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

1、体育休闲健身业应大力发展

通过扩大休闲健身娱乐体育消费,将会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也不断的提升,闲暇时间增多,思想观念、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也要求逐步的改善。人们的消费开始向享受、娱乐转变,体育消费成为时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体育市场,享受体育的欢愉。

2、加快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人才

好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是发展和完善体育市场,使我国体育事业迅速走向产业化的重要关键。这就要求体育产业的人才不仅要懂体育规律,还要懂得市场经济规律,要懂经营、懂管理,所以培养优秀的体育管理者,也是市场经济对体育改革提出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还不完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关部门要适度改革,加大体育类投资,培养相关人才,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娱乐、健身等需要,促使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运君.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1,11:159-160.

[2] 孙 彦,李春玲,崔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61-163.

[3] 杨叶红,方新普.体育产业概念界定及分类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4):394-397.

[4] 腾守刚.湖北省体育产业创新能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4):42-44.

[5] 王亮清.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双赢发展探析[J].中州学刊,2011,3:139-141.

[6] 邹新娴,周 莎.北京市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8:82-86.

推荐访问:现状及 趋势 体育产业 我国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