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10篇

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10篇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对立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结果使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促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认真对待人与自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10篇

篇一: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对立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结果使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促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认真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发展阶段。新时期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然面临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面临挑战。因此,在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增强生态意识;以科技为依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贯彻执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关键词]人与自然;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在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满足。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的:“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也导致了生态的破环和环境的污染,进而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走向新的和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人类仅停留在运用最原始的技术,在大自然中获得满足自身生存的最基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本的生活資料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类顺应、敬畏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原始的和谐状态。第二,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在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原始社会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形成以农耕和驯养为主的新型生产方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时,出现了少数过度开垦和争夺水资源现象。但从总体上看,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仍然属于人类对自然认识和利用的幼稚阶段。因此,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基本上保持平衡,但那是一种在落后经济水平上的平衡,是一种低层次的初级平衡状态。第三,工业社会时期。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在工业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与农业社会相比有了极大提高,科学技术也有了极大进步。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为人类自身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使自然资源渐趋枯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这一时期,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掠夺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确立了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自然也就变成被改造、被征服和被掠夺的客体对象。因此,在工业社会,在某些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的不和谐,甚至完全对立。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对立,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结果使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促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认真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军事等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科技进步带给人们巨大物质财富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等问题。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口众多与资源有限的矛盾,自然的承载力下降。我国人口基数大,但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数量下降,对资源的消耗也逐渐增加。具体表现为耕地的消耗,草原的退化,物种的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第二,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增长,还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制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我国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厂废气废水的不合理排放,造成了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污染物及污染气体的不合理排放使原本不充足的自然资源更加紧张。第三,生态环境脆弱。我国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呈下降趋势。人们面对巨大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污染使自然的承受能力减弱。具体表现为植被破环、水土流失、资源的污染日益加剧、生态承受力日益下降,等等。“环境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态势”[1]。我们对自然界进行破坏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临的挑战通过对我国环境现状的分析表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仍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量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人口问题,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基本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国策,在某种程度上使人口数量得到了控制。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对待的重大课题。第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冲突。一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环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三,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面临挑战。我国是国际环境公约的见证者,必须为国际上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自然资源的缺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降低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不利于我国发展。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思考我国要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首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摒除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endprint(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马克思指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关键在于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2]这里,马克思提出的“和解”即“和谐”,亦即配合的适当或均匀,强调两个主体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内涵在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既能满足人类丰富的物质需要,又没有对自然界形成破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现为:一方面,人应该适应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自然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与人类发展相适应,满足人类需求。并且两方面相互统一,因为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保护自然,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生态平衡。(二)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哲学意蕴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观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指出:“人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3]恩格斯也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另一方面,人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赐予的一切,人类有其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人不但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且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但人在利用自然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不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確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第二,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系,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体现了一种因果联系。一方面,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人们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可以从自然界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发展经济的代价,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土地荒漠化、酸雨、雾霾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第三,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在变化和发展。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变化和发展,体现了人的认识,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刚步入工业文明的人类,不再尊重自然,而企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但随着人类不断发展,在看到自然予以的惩罚的时候,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地寻求方法减少对自然的破环,从而减轻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希望使人与自然走向一种新的和谐。(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要想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同发展之间的关系,贯彻执行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走向新的和谐。一要转变发展观念,增强生态意识。要想使人与自然走向新的和谐,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共存、共荣关系;由单纯的索取转变为索取的同时给予自然一定补偿;由人对自然只有支配权而不履行义务转变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把对自然的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开发利用和对自然的保护统一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4]。二要以科技为依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在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注重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加强国家保护资源环境能力建设,建立与完善覆盖全国的国土与生态系统监制网络,发展基于数字地球理念的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平台[5]。全面系统地认识自然过程和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发展影响的客观规律,为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整治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的高新技术,为我国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提供高效、安全、清洁的技术体系。三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方面,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资源的开发和节约并重,并且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和统一治理,严格执行对水、森林、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依法打击污染水源、乱伐森林、非法采矿等浪费资源的现象[6]。另一方面,要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长期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依法打击各种污染环境的行为,依法治理污染。环境的保护与人口、资源和经济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四要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宣传教育,还应从法律法规方面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环境保护立法应该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7]。发挥资源和环境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强制约束力,加大对破环资源和污染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检查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强有力的司法保证之下,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依法有序进行。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深入贯彻执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杨国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J].学习论坛,2015,(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贺亮明.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J].职大学报,2010,(4).[5]兰鸿涛.从构建和谐社会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J].科协论坛,2009,(3).[6]李应振.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张福财.坚持科学发展观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中国教育学刊,2012,(6).

  

  

篇二: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治国理政三卷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心得体会范文

  治国理政三卷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心得体会干部们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养成依靠群众的世界观。苏轼游览了庐山的瑰丽山水后不禁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摆脱个人主观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就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与运行,有内在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换角度思考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

  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果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世界观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客观上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们一定要养成正确的世界观,站稳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路线,才能凝聚群众力量干大事。

  干部们要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培养为民服务的人生观。不管是漫山遍野的鲜花,还是灯火通明的城市夜景,背后都是人民群众的一张张笑脸,党员干部只有以正确的人生观作为认识基础,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李冰太守为使成都平原的人民远离洪涝灾害,历经千难万险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这美好的景色反映出的是李冰太守为人民造福的初衷,他将自己的人生书写在都江堰的滚滚江流中,把传奇刻画在巧夺天工的鱼嘴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党员干部们需要深入基层,在与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培养勤政为民的人生观。

  干部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涵养淡泊名利的价值观。陶渊明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脱离了世俗的约束,他生活得更加自在。功名利禄、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换一种角度看待它就能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建设美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优秀的青年干部黄文秀,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与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黄文秀虽然牺牲了,但是她为家乡推进的智能亮化建设工程、修建的硬化通屯路,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她存在的价值。我们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艰苦朴素、真抓实干、甘于奉献。

  

  

篇三: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真正实现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指标的变化呈协调上升与提高的态势保证人与自然生生不息永续健康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作者:刘铭黄桂标朱向红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1期

  摘要:“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美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1)01-0047-03

  生活中我们常碰到“美”这个概念。人们如果对一个事物产生诸如“合理的”、“恰当的”或“有益的”等有关感觉而心生一种愉悦感,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事物是美的,进而我们体验到“美”。人与自然和谐就是更为博大而崇高的“美”,这种“美”正是人类所追求的最理想的境界。然而,当今人类的发展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一方面,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各种因素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各种恐怖主义蔓延,贫富差距拉大,生活成本增高、竞争压力加大,世俗功利之风日益盛行等等,都严重危害着我们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在反思当今自然社会之诸多非正常现象后,我们不禁要问:人与自然究竟要怎么样相处才会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呢?

  一、美是什么

  在美学史上,曾有过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对辩关于“美”的问题。苏格拉底问:“既然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这么一个真实的东西,那么,请告诉我,什么是美?”并郑重声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希庇阿斯听后从什么是美的角度提出:“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美就是恰当的”,但都被苏格拉底驳得体无完肤,理亏词穷。后来,苏格拉底为了让讨论继续下去就换了一个讨论方式,由他自己提出一些可能的定义来逐一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等。这些概念虽然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最后,苏格拉底觉得自己也不能完满回答,不得不以“美是难的”结束争论。

  ,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本质之问后,在西方,人们对于“美”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西方美学史中,在古希腊时期的本体论阶段,毕达哥拉斯学派说:“美就是和谐”;柏拉图说:“感性事物的美就是由灵魂隐约回忆到未依附肉体以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亚里士多德说:“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到了近代认识论阶段,休谟说:“美就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产生的效果”;鲍姆嘉通说:“美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说:“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不凭概念而普遍使人产生快感的对象。”到了当代的语言学阶段,维特根斯坦说,“伦理和美学”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东西。”

  在中国,其独特的“天人合一、崇尚和谐,以德为美”的美学思想是围绕人对生命的体验而展开的。道家美学以自然、无为、清虚朴素为特征,重视自然之道,以天地为大美,主张人类顺应自然,无为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美学以体制、秩序、关系为特征,以善为美,崇尚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重视人的心性天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要求人保有自己的道德本性,(“为仁由己”)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而中国佛教的禅宗美学以意境、空和悟为主要特征,“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体”。禅宗以空灵顿悟、心性超脱的意境为美,“把自然看空”,“人与自然合一的瞬间,就是禅宗开悟的瞬间”。总之,不论是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道家美学,还是儒家美学对人类共同的善的认识,以及禅宗美学对万物本真、生命本性的领悟,都体现出中国美学思想中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崇尚自在自为却又和谐与共、物我一体的生命美学精神。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美”的探索无止无境,对“美”的认识也是意见不一、众说纷纭。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美”是整个人类所永恒追求的东西。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美”是符合人类生存利益的,同时也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因而,可以说,“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而在前面所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今中外尽管文化、意识形态迥异,却也或多或少地都认识到并强调了这种和谐之美。

  二、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

  人类对“美”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因为“美”是人类所一直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境界。人与自然和谐是“美”,我们人类同样也在孜孜不倦地思考和追求着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是“美”的源泉,是其它各种“美”的基础和归宿。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具体又包括哪些特征要素呢?

  首先是人与自然协同共生,关系和谐。人诞生于自然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从属于自然、依赖于自然的,但同时人又利用自然来求得生存和发展,是自然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必要因素。“人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自然又被人利用,为人服务。”所以,人既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消极地受动于自然。过于强调人从属于自然,并由此忽视甚至否定人对自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然的利用以及过于强调自然为人服务,并由此否定人对自然的原生而永恒的依赖都是不合理的。人作为自然界的物种之一,其本身就促成了自然界生物整体的多样性繁荣。而人作为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也体现和证实了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规律。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从属于自然但又与自然协同进化、和谐共生。

  其次是人与自然互动共进,发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换言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互惠共荣地持续向前发展。它要求人们根据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在生态循环允许的范围内调整自己的资源消耗。“自然,永远是人性发展、社会发展的起飞点和着陆点;回到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不朽命题、主旋律和终极归宿。”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发展问题上人类应以自然为先,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一种更加自觉的、理性的实践精神,自觉承担起维护和发展地球文明的重任,把人类的幸福与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联系在一起,使人与自然互动共进,和谐发展。

  第三是人与自然融合统一,交流和谐。整个自然是一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具有结构,并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因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唯其如此,自然界才充满生机和活力。人与自然的交流就是人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集中体现在人向自然索取所需,也就是人的需求。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人与自然和谐交流要求以人的基本需求为标准,取之有度,如此,自然便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反之,若为了满足人的一己贪欲,滥取滥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则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将会破裂以至不复存在,这种状况若持续以久则人类必将难以生存,更不用说发展了!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也将不断增加和提高,即便如此,我们对自然的需求也始终应保持在与当前的自然、社会相适应的基本需求尺度之内,不可过度。因而,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融合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直接地、无所阻滞地和谐交流。

  三、人与自然和谐美的实现途径探析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我们人类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然而,至少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来,物质的极大繁荣并没有让人类的生活产生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质的飞跃,我们的生活仍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美的生活。相反地,我们不但没有感受到生活有真正意义上质的进步,反而因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生态系统岌岌可危等自然环境的恶化而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了一种生存危机!其原因何在?在这决定命运的关键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刻,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曾经的以及正在进行的对自然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进而思考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持续发展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美。

  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经历了从原始农耕时期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而完全地依靠自然、服从自然,到工业革命后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而盲目地改造自然、疯狂地掠夺自然的发展变化。现在,人们开始越来越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盲目和疯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协同共生的。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美的首要原则是人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自然是人类存在的本原、根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之子,由自然孕育、哺育才得以产生,依赖、服从自然才能够存在和发展,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理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多些敬畏之心,维护好人类生存的根基。尊重自然不是消极地崇拜自然,而是要认识自然的永恒秩序和固定法则,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及其客观规律的实在性、先在性。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才能使心灵与自然一致(即人与自然内在统一)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和谐。人是自然之子,顺应自然也不是消极地服从自然,而是要认识到人是从属于自然的,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优化开发利用自然的方式和手段。所以,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从属而协同的和谐美。

  2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要在生态技术的支撑下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统筹兼顾,使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各因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各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真正实现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指标的变化呈协调上升与提高的态势,保证人与自然生生不息,永续健康发展。所以,只有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发展具有互利共荣、持续健康向前的和谐美。

  3取之有度,低碳节“减”

  现在,面对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非但没有因为我们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而变好,反而因遭受人为破坏而变得越来越恶劣以至各种灾害愈发频繁也愈发极端的严酷事实,自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人类是时候清醒了!世界万物是一体的,联系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的,我们与自然是如此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息息相关,以至于我们对自然的一举一动都能反馈到我们自身上,我们对自然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同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也不能是无限的、无条件的,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只要能够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可,要知足、勤俭而不要过度地享受。那种“立足于在有限环境中永久地无限制地扩张的生活方式不可能持久,它追求的扩张主义目的越是成功,它的寿命也就越短”。因此,我们应当也是必须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仿效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进行生产活动,倡导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节能减排,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相和谐,同时以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去合理地保护、建设自然。这样,人与自然的交流才具有直接而无碍的和谐美。

  总而言之,“人类要实现文明范式的转变,必须需要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变革工业文明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范式,确立和发展与生态文明时期相适应的生态发展范式”。人与自然和谐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美学思想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美注重人与自然直接、无碍地交流,然而现代市场经济以物质和利益为目的的自然观、审美观却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离,我们为此已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这种情况显然不是我们所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本质“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和谐、交流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美的三个特征因素。自然是“美”的源泉,人类只有深刻认识“美”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遵循尊重自然,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的原则才能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只有这种美才是最本质最永恒的“美”,才是我们神往和需要的“美”。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地球美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美,仅仅以目前在技术层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深刻的是人对“美”的认识和审美观念的更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2][3]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四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LudwigWittgenstein(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叶朗,再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9(3):107

  [8]邓绍秋,本心之悟与存在之思——禅宗与海格尔美学[J].学术交流,2003(7):19

  [9][10]曾繁亮,发展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张力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t2):258-259

  [11]刘鲁红,王桂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476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2]雷红霞,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11[13]舒马赫·E·F.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篇四: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1

  今天看了《人与自然》,一头饥饿的狮子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狮子塌腰沉背,借助青草的掩护,悄悄地向野牛靠近。狮子离野牛越来越近,野牛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仍悠然地啃食着青草。

  狮子进入了捕捉范围,跃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惊慌奔逃。狮子紧追着一头还未长结实的野牛。野牛拼命奔逃着,每当狮子要追上它时便拐个弯,便可与狮子拉开一段距离。可没多久,野牛就体力不支了。狮子与野牛的距离在不断缩小。突然地,野牛刹住脚,猛转过身,锋利的犄角转向狮子。狮子也停下了脚步,左右试探着寻找进攻的机会,可野牛的犄角始终对着它。狮子和野牛对峙着,僵持着。突然,野牛向前迈进了一步,狮子竟后退了一步,并仰躺下,四肢朝天,宛如一只小猫,只是眯起的眼睛仍牢牢盯视着野牛。狮子的“懦弱”让野牛顿生豪气,用犄角猛扎着躺在地上的狮子……

  这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一组镜头。接下来,电视画面就被野牛硕大的躯体遮挡住了,足足有三秒钟,一动不动。这短短的三秒钟却分开了胜败,隔开了生死。三秒钟后,

  威猛进攻的野牛硕壮的身体慢慢倒了下去,没有丝毫挣扎。狮子的血口利齿已紧咬在野牛的喉咙上。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规律,无需感叹。但我总觉得:狮子不仅胜在利齿,还有狡黠;野牛不仅败在没有利齿,还有被蒙骗后的盲目自大。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2

  春节期间,我一向都喜欢收看《人与自然》这个节目。虽然讲的都是动物类的,但我还是从中明白了不少道理和知识。让我学会不少东西。

  《人与自然》让我增加了对动物的了解,其中有威武的非洲狮,灵巧的猎豹,饥饿的鳄鱼,奔跑的角马和羚羊,每一天都在不停进食的大象等等。在解说员口中,我学习到了外界对草原的破坏,如干旱使食草动物减少或减缓迁徙的时间就使食肉动物在饥饿中等待,甚至死亡。《人与自然》里大部分讲的都是野生动物,它们有很多种类,每一个种类都有它们自我的独特生存本领,仅有靠这些独特的本领,它们才能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如:狮子吃羊、老鹰吃兔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也是人生的规律,强者胜,弱者败,没有人能够违背这些规律。所以,它们想生存下来就必须经过一场血腥的殊死拼搏。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具有自我的生存本

  领这样才能与敌人血战到底,成为真正的王者。否则,就会成为它人口中的美食。

  我们人类也一样,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拿下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不断地向着更高的领域前进。可是,有许多孩子在家里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祖宗”,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如果长期下去就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什么也干不成。

  请大家养成自理的好习惯吧,这样,在今后的社会上,才能够更好的立足。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3

  春节期间,我一向都喜欢收看《人与自然》这个节目。虽然讲的都是动物类的,但我还是从中明白了不少道理和知识。让我学会不少东西。

  《人与自然》让我增加了对动物的了解,其中有威武的非洲狮,灵巧的猎豹,饥饿的鳄鱼,奔跑的角马和羚羊,每一天都在不停进食的大象等等。在解说员口中,我学习到了外界对草原的破坏,如干旱使食草动物减少或减缓迁徙的时间就使食肉动物在饥饿中等待,甚至死亡。《人与自然》里大部分讲的都是野生动物,它们有很多种类,每一个种类都有它们自己的独特生存本领,只有靠这些独特的本领,它们才能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

  如:狮子吃羊、老鹰吃兔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也是人生的规律,强者胜,弱者败,没有人能够违背这些规律。因此,它们想生存下来就务必经过一场血腥的殊死拼搏。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务必具有自己的生存本领这样才能与敌人血战到底,成为真正的王者。否则,就会成为它人口中的美食。

  我们人类也一样,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拿下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不断地向着更高的领域前进。但是,有许多孩子在家里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祖宗”,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如果长期下去就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什么也干不成。

  请大家养成自理的好习惯吧,这样,在今后的社会上,才能够更好的立足。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4

  我喜欢小动物,平时看电视时也很喜欢观看一些关于动物的节目,《人与自然》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之一。有一次在收看一期介绍象群生活的节目时,我感受到了什么叫“触目惊心”。

  在自然保护区时,工作人员用红外线望远镜发现一只小象每走一步都显得十分痛苦。他们仔细观察,发现小象的一条腿被偷猎者的夹子夹住了,而且伤口非常深,如果不及时治疗,小象就

  会有生命危险。工作人员必须把小象与象群隔离才能进行治疗,他们想方设法去救助小象,把小象带到安全的地方治疗,治好后再送回到象群去。可是象群仿佛已经察觉到少了一只小象,它们开始四处寻找小象。

  就在寻找小象的途中,一只大象的腿又被夹子夹住了。这次的夹子非常大,大象的腿已经开始流血了。因为有象群在,工作人员不敢靠近大象。象群也没有办法,只是围着受伤的大象悲鸣。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大象失血过多,在同伴们哀伤的悲鸣中死了。

  小象被工作人员治好后,回到了象群里,又开始了危险的生活。

  看着大象无奈地死去,我憎恨那些猎人,他们为什么要设陷阱?不就是为了挣几个钱吗?为了挣钱就要杀死大象,太残忍了。我多么希望人类能和动物们和谐相处,让我们的世界多些宁静,让自然界多些和平呀!

  我要呼吁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动物们吧!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也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让我们都为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吧!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5

  人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和大自然相依相存,谁也不能缺少。

  我看过一幅讽刺漫画,主人公正在举着斧头疯狂地砍伐树木,啄木鸟站在他的肩上,愤怒地啄他的木头脑袋,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漫画中的“虫”实际上指的是砍伐树木的人的愚昧、自私、贪婪……这幅漫画充分讽刺了乱砍伐树木的人,讽刺他们的愚蠢,因为我们深知:破坏大自然,就是在伤害自己。

  就拿1998年的那场洪水来说,人们贪婪地砍伐树木,造成了洪水来袭,顿时,哭声、叫喊声响彻天空。人们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愚蠢的人类啊,为了一点小利益就去破坏大自然,难道你们不知道伤害大自然就是在伤害自己吗?就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说的这句话一样:“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是啊,人类不是大地的支配者,人类要善待大地就像善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去爱护它、保护它,因为大地是我们的第二个母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啊,不要让贪婪蒙蔽了原本纯洁的心灵,让我们去热爱大地、保护大地吧!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6

  寒假这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会收看《人与自然》这个节目。这个节目主要讲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事情,我觉得很有意义,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未来的地球”那一集。

  这集主要讲的是我们人类因为太贪图享受,大量污染环境,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每年都有冰层融化并倒塌,厚冰迅速融化、森林燃烧起了熊熊大火等可怕的。而人类却依然没有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反而污染排放有增无减。如果再这样下去,大多科学家认为,到20__年时,海平面就会升高2米。以前一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二十年一遇;沿海城市会不断遭受洪水;许多城市会变为海下城市;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也就是35华氏度。我们的地球变成这样,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吧!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我们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给我们丰厚的回报,反之如果破坏它,那么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举人之劳,就可以使们受益,使空气更加新鲜,环境更加舒适,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少坐车,多走路,珍惜资源,受护树木,是我们分内的事,也是爱护环境必做的事。每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小鸟在树头欢快的歌唱,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最后,我呼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让我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做个好公民,做个好学生吧!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7

  在寒假中,我看了《人与自然之野地七霸》,这个纪录片与我平时爱看的动画片不同,使我感觉非常震撼。

  生命此消彼长,纵横马拉马拉草原的七位霸主相生相克。娇小的未必柔弱,而强壮的也未必强大。这野地七霸中大象、狮子、猎豹、犀牛、美洲豹、野牛都以强壮的体魄各霸一方,而个子很小的土狼妈妈只能靠偷走别人捕猎的食物生存下来。

  在这片群雄林立的土地上,当七霸相遇时,它们之间的强者之争,究竟谁会生存下来呢?猎豹是一个短跑冠军;美洲豹则是一位生存在马拉马拉草原上唯一一种会爬树的猫科动物;水牛的生存是依靠群体的力量;狮子也是靠团结捕猎生存下来的;大象以庞大的身躯保护自己;犀牛以尖尖的牙齿与发达的肌肉保护自己。

  它们相遇之后,都会发生很多很多有趣又残忍的事情:美洲豹会与猎豹争夺食物;雌狮捕猎,雄狮巡逻;美洲豹的食物失而复得;土狼妈妈偷猎被雄狮咬死等。

  看完这集后,感觉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明白了无论人还是动物,都要团结、做事要动脑筋,才能够成功。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8

  放寒假了,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时看一些《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

  看完以后能够写成读后感或观后感。侑这么多电视我都看了,其中我对《人与自然》的印象最深,因此我就决定写《人与自然》。

  我从《人与自然》中之了人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人与自然》中展示了大自然中侑很多小动物和人们相处得很好,小动物受伤了,人们就会帮忙小动物把伤口治好,治好以后还把小动物们抚养大,抚养大后把小动物们送回它们的家里。

  我看《人与自然》时,侑两只小老虎被一茖人捡走了,然而这茖人没侑把小老虎给卖了,还把小老虎抚养大了,这茖人把小老虎养大以后就教大老虎怎样打猎,怎样捕获食物。过了一段时刻老虎把这茖人教它的知识全学会了。这茖人把老虎给放走了,老虎还侑点恋恋不舍呢。

  我觉得那茖人很善良,《人与自然》里还侑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我说也说不完。我要像那些热爱大自然和喜爱保护动物的人学习,不做一茖伤害和猎杀动物的不义之人。

  2021年《人与自然》观后感9

  我观看了《人与自然》,感觉人真的'不能离开科学!因为,我们离开了科学,就不能了解到天上的自然科学,就不知道一些动物的捕捉能力和速度。

  这期《人与自然》是巨蟒和花豹的决斗。一只巨蟒大约8~15米长,最大的体重在50~60千克,是没有毒的。巨蟒捉到了猎物,用长长的身子紧紧得裹着猎物,猎物每呼息一次,它就裹地越紧。不过,花豹的捕食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它们的嘴可以整整吞下一个人。花豹是一位捕猎的高手,它的力量也很大,花豹捉住猎物后,会狠狠得咬住猎物的喉咙,直到死为止,因为会有猎狗出现,所以它会把猎物拖到树上去。

  在美国,有一个实验小组,他们要测出巨蟒攻击花豹的速度、力度。经过了讨论和相关资料,他们用了36个小时用蜡做得模型,再由机械师做出模拟设的下半身,可真不容易啊!为了观察的更清楚,还在3个不同角度的地方方上了转门的摄像机,真是好麻烦啊。

  一个人拿茄子当花豹,开始了,之间机械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茄子花豹”扑来,刹那间,机械蛇用锋利的牙齿咬住了“茄子花豹”实验成功了!

  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不能离开科学了,要知道测巨蟒的速度、力度也是需要科学的参加。

  

  

篇五: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人与自然观后感15篇

  人与自然观后感1

  《人与自然》(Humanandnature)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的科教自然类节目,1994年5月11日开播。其宗旨为“讴歌生命,关注环境”。主要介绍动物、植物、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下面是小作者观看《人与自然》后的感受,你看了吗?你又什么样的感受呢?

  昨晚观看了《人与自然——让生命作证》,书中摄影师用美丽而珍贵的画面,向我们讲述了,角马那种为了生存而不断拼争的精神。成群结队的角马为了生命的延续无数次迁移过有鳄鱼栖息的河流,穿梭于虎豹出没的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虽然也有牺牲,但正是它们那种群体出动气势恢宏的场面,让它们种族得以安全繁衍。

  我喜欢大自然的每一种动物,对他们充满好奇,虽然它们不像人类一样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它们有自己的方式.我们能通过它们的生活习惯去了解大自然,它们多么可爱,他们是我们的朋友。

  《人与自然》这个栏目就是让我们都要去关爱那些可爱的动物,虽然我们的实力有限,可是只要我们人人都奉献点爱心,那

  么我想人与动物一定能够和谐相处,地球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大家园!别忘了:动物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人与自然观后感2

  《人与自然》节目很搞笑,大部分讲的都是野生动物,它们有很多种类,每一个种类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生存的本领,他们也就是靠这些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

  大海里,一群鱼儿在自由自在地遨游。鱼儿们挤在一齐,步调是那么一致。原先它们是透过与身旁的相互感应,所以上万条鱼都能做到整体化一。团结就是力量,所以捕食者要想从中挑出一条小鱼,几乎是不可能的。美丽的珊瑚礁生活着许多鱼类。看,那边一条条“隆头鱼”游了过来,它们是专门为其它鱼类清除身上的寄生虫的。“六带”游过来了,它能够一口吞下一条小的“隆头鱼”,可它们又离不开“隆头鱼”,所以它们有着特定的游戏规则。由于“六带”的数量多,所以不是所有的鱼都能得到清理。众多的鱼儿也引来了掠食者――银鲨。珊瑚礁能够为小鱼带给庇护,而“六带”却无处可逃。搞笑的是,当“六带”从杀鱼弟侧身蹭过去,鲨鱼如同砂纸一样粗糙的皮能够把“六带”身上的寄生虫和死皮清除掉。于是“六带”就一向蹭啊蹭,这种行为让鲨鱼不堪其烦,于是掉头游走了。珊瑚礁的居民们有恢复了往日平静的生活。

  人与自然观后感3

  人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和大自然相依相存,谁也不能缺少。

  我看过一幅讽刺漫画,主人公正在举着斧头疯狂地砍伐树木,啄木鸟站在他的肩上,愤怒地啄他的木头脑袋,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漫画中的“虫”实际上指的是砍伐树木的人的愚昧、自私、贪婪……这幅漫画充分讽刺了乱砍伐树木的人,讽刺他们的愚蠢,因为我们深知:破坏大自然,就是在伤害自己。

  就拿1998年的那场洪水来说,人们贪婪地砍伐树木,造成了洪水来袭,顿时,哭声、叫喊声响彻天空。人们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愚蠢的人类啊,为了一点小利益就去破坏大自然,难道你们不知道伤害大自然就是在伤害自己吗?就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说的这句话一样:“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是啊,人类不是大地的支配者,人类要善待大地就像善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去爱护它、保护它,因为大地是我们的第二个母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啊,不要让贪婪蒙蔽了原本纯洁的心灵,让我们去热爱大地、保护大地吧!

  人与自然观后感4

  今天看了《人与自然》,一头饥饿的狮子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狮子塌腰沉背,借助青草的掩护,悄悄地向野牛靠近。狮子离野牛越来越近,野牛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仍悠然地啃食着青草。

  狮子进入了捕捉范围,跃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惊慌奔逃。狮子紧追着一头还未长结实的野牛。野牛拼命奔逃着,每当狮子要追上它时便拐个弯,便可与狮子拉开一段距离。可没多久,野牛就体力不支了。狮子与野牛的距离在不断缩小。突然地,野牛刹住脚,猛转过身,锋利的犄角转向狮子。狮子也停下了脚步,左右试探着寻找进攻的机会,可野牛的犄角始终对着它。狮子和野牛对峙着,僵持着。突然,野牛向前迈进了一步,狮子竟后退了一步,并仰躺下,四肢朝天,宛如一只小猫,只是眯起的眼睛仍牢牢盯视着野牛。狮子的“懦弱”让野牛顿生豪气,用犄角猛扎着躺在地上的狮子……

  这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一组镜头。接下来,电视画面就被野牛硕大的躯体遮挡住了,足足有三秒钟,一动不动。这短短的三秒钟却分开了胜败,隔开了生死。三秒钟后,威猛进攻的野牛硕壮的身体慢慢倒了下去,没有丝毫挣扎。狮子的血口利齿已紧咬在野牛的喉咙上。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规律,无需感叹。但我总觉得:狮子不仅胜在利齿,还有狡黠;野牛不仅

  败在没有利齿,还有被蒙骗后的盲目自大。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人与自然观后感5

  我观看了《人与自然》,感觉人真的不能离开科学!因为,我们离开了科学,就不能了解到天上的自然科学,就不知道一些动物的捕捉能力和速度。

  这期《人与自然》是巨蟒和花豹的决斗。一只巨蟒大约8~15米长,最大的体重在50~60千克,是没有毒的。巨蟒捉到了猎物,用长长的身子紧紧得裹着猎物,猎物每呼息一次,它就裹地越紧。不过,花豹的捕食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它们的嘴可以整整吞下一个人。花豹是一位捕猎的高手,它的力量也很大,花豹捉住猎物后,会狠狠得咬住猎物的喉咙,直到死为止,因为会有猎狗出现,所以它会把猎物拖到树上去。

  在美国,有一个实验小组,他们要测出巨蟒攻击花豹的速度、力度。经过了讨论和相关资料,他们用了36个小时用蜡做得模型,再由机械师做出模拟设的下半身,可真不容易啊!为了观察的更清楚,还在3个不同角度的地方方上了转门的摄像机,真是好麻烦啊。

  一个人拿茄子当花豹,开始了,之间机械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茄子花豹”扑来,刹那间,机械蛇用锋利的牙齿咬住了“茄子花豹”实验成功了!

  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不能离开科学了,要知道测巨蟒的速度、力度也是需要科学的参加。

  人与自然观后感6

  生活中母爱处处都有,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时时体现着母爱的伟大!举一个我看到过的例子。

  天气阴着即将下雪,一只灰色大母狼在雪山中前进,这是一只即将生孩子的母狼,可是就在不远处,有两只一大一小的雪豹在远处死盯着这只母狼,母狼已察觉到了什么,可肚子里的孩子却迫不及待的要出生了,它该生出一黄一黑的公狼,雪豹立刻窜过来,直扑母狼身体,母狼的身体已皮绽肉开,虽然它表面上在疼,在哭,其实是在用腿力慢慢地把那两只刚出生的公狼往灌木丛送,大雪豹立马觉醒,一下就狠狠地解决了黄公狼,母狼死死地咬住那只小雪豹,不一会,那只雪豹就死了,另一只大雪豹大怒,一下就把母狼地尾巴咬断,刚要去解决黑公狼地时候,谁知母狼又死死地咬住大雪豹,母狼此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咬紧,咬紧,再咬紧,雪豹的两只脚已被咬碎,它放心地死了,它为了黑公狼献出了整个生命,难道还体现不出母-子之间的母爱之情?

  动物永远是我们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我们千万不要抛弃他们。因为,如果整个地球上的动物灭绝了,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人与自然观后感7

  放寒假了,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时看一些《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

  看完以后能够写成读后感或观后感。侑这么多电视我都看了,其中我对《人与自然》的印象最深,因此我就决定写《人与自然》。

  我从《人与自然》中之了人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人与自然》中展示了大自然中侑很多小动物和人们相处得很好,小动物受伤了,人们就会帮忙小动物把伤口治好,治好以后还把小动物们抚养大,抚养大后把小动物们送回它们的家里。

  我看《人与自然》时,侑两只小老虎被一茖人捡走了,然而这茖人没侑把小老虎给卖了,还把小老虎抚养大了,这茖人把小老虎养大以后就教大老虎怎样打猎,怎样捕获食物。过了一段时刻老虎把这茖人教它的知识全学会了。这茖人把老虎给放走了,老虎还侑点恋恋不舍呢。

  我觉得那茖人很善良,《人与自然》里还侑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我说也说不完。我要像那些热爱大自然和喜爱保护动物的人学习,不做一茖伤害和猎杀动物的不义之人。

  人与自然观后感8

  科学,是一项当今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种因素。但在崇尚科学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被人类科学所科学,是一项当今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种因素。但在崇尚科学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被人类科学所害的自然界:动植物、大气……我们的母亲,自然界。

  寒假,我利用晚上时间观看了《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节目;令我最陶醉的属于自然界那伟大的奇观与与人类一样的爱。是谁?在海边产卵,却一次又一次被天敌吃掉?又是谁不厌其烦的飘过几千里大洋,去最危险的海边产卵?是人类认为次要的动物!我被乌鸦的知恩图报不知感动过多少次?我被小海豹的凄惨遭遇伤心过无数次!

  有一次看电影,男主角说:“如果让自然界重选主宰,人类肯定落选。”很对。如果只在金钱和表面上对自然界给予关怀,那是远远不够的。让自然对人类给予宽怀,永远不够!

  让自然重获生机!点点滴滴,从我做起!

  害的自然界:动植物、大气……我们的母亲,自然界。

  让自然重获生机!点点滴滴,从我做起!用纸板做个笔筒?你会更爱惜!用抹布擦手?你会更节省!还有、还有……

  人与自然观后感9

  春节期间,我一直都喜欢收看《人与自然》这个节目。虽然讲的都是野生动物类的,但我还是从中明白了不少道理和知识。让我学会不少东西。

  《人与自然》让我增加了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其中有威武的非洲狮,灵巧的猎豹,饥饿的鳄鱼,奔跑的角马和羚羊,每天都在不停进食的大象等等。在解说员口中,我学习到了外界对草原的破坏,如干旱使食草野生动物减少或减缓迁徙的时间就使食肉野生动物在饥饿中等待,甚至死亡。《人与自然》里大部分讲的都是野生野生动物,它们有很多种类,每一个种类都有它们自己的独特生存本领,只有靠这些独特的本领,它们才能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如:狮子吃羊、老鹰吃兔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也是人生的规律,强者胜,弱者败,没有人能够违背这些规律。因此,它们想生存下来就必须经过一场血腥的殊死拼搏。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具有自己的生存本领这样才能与敌人血战到底,成为真正的王者。否则,就会成为它人口中的美食。

  我们人类也一样,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拿下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不断地向着更高的领域前进。但是,有许多孩子在家里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祖宗”,是父亲母亲的心肝宝贝,如果长期下去就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什么也干不成。

  请大家养成自理的好习惯吧,这样,在今后的社会上,才可以更好的立足。

  人与自然观后感10

  我观看了《人与自然》,感觉人真的不能离开科学!因为,我们离开了科学,就不能了解到天上的自然科学,就不知道一些动物的捕捉能力和速度。《人与自然》不仅仅是我饱了眼福,同时也让我的课外知识更加丰富,让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

  这一期《人与自然》是巨蟒和花豹的决斗。一只巨蟒大约8~15米长,最大的体重在50~60千克,是没有毒的。巨蟒捉到了猎物,用长长的身子紧紧得裹着猎物,猎物每呼息一次,它就裹地越紧。不过,花豹的捕食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它们的嘴可以整整吞下一个人。花豹是一位捕猎的高手,它的力量也很大,花豹捉住猎物后,会狠狠得咬住猎物的喉咙,直到死为止,因为会有猎狗出现,所以它会把猎物拖到树上去。

  在美国,有一个实验小组,他们要测出巨蟒攻击花豹的速度、力度。经过了讨论和相关资料,他们用了36个小时用蜡做得模型,再由机械师做出模拟设的下半身,可真不容易啊!为了观察的更清楚,还在3个不同角度的地方方上了转门的摄像机,真是好麻烦啊。

  有一个人拿茄子当花豹,开始了,之间机械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茄子花豹”扑来,刹那间,机械蛇用锋利的牙齿咬住了“茄子花豹”实验成功了!

  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们不能离开科学了,要知道测巨蟒的速度、力度也是需要科学的参加。

  人与自然观后感11

  在寒假中,我看了《人与自然之野地七霸》,这个纪录片与我平时爱看的动画片不同,使我感觉非常震撼。

  生命此消彼长,纵横马拉马拉草原的七位霸主相生相克。娇小的未必柔弱,而强壮的也未必强大。这野地七霸中大象、狮子、猎豹、犀牛、美洲豹、野牛都以强壮的体魄各霸一方,而个子很小的土狼妈妈只能靠偷走别人捕猎的食物生存下来。

  在这片群雄林立的土地上,当七霸相遇时,它们之间的强者之争,究竟谁会生存下来呢?

  猎豹是一个短跑冠军;美洲豹则是一位生存在马拉马拉草原上唯一一种会爬树的猫科动物;水牛的生存是依靠群体的力量;狮子也是靠团结捕猎生存下来的;大象以庞大的身躯保护自己;犀牛以尖尖的牙齿与发达的肌肉保护自己。

  它们相遇之后,都会发生很多很多有趣又残忍的事情:美洲豹会与猎豹争夺食物;雌狮捕猎,雄狮巡逻;美洲豹的食物失而复得;土狼妈妈偷猎被雄狮咬死等。

  看完这集后,感觉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明白了无论人还是动物,都要团结、做事要动脑筋,才可以够成功。

  人与自然观后感12

  今晚,我和爸爸妈妈一同观看了电视《人与自然--天涯芳草》。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除了我们人类还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本领和不同的生活习性,通过它们还让我们知道了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奥秘。

  在今晚的节目中,像狼捕捉鹿、北极狐捕捉雪雁……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因此它们想生存下来就必须经过一场殊死拼搏的“战争”。当我看到成群的结队的角马为了生命的延续无数次迁移过有鳄鱼栖息的河流,穿梭于虎豹出没的大草原上,虽然有牺牲但正是它们那种群体出动气势宏伟的场面,让我感到十分的敬佩。

  我喜欢大自然的每一种动物,对它们充满了好奇,虽然它们不能像我们人类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我们能通过它们的生活习惯去了解大自然,他们是有多么的可爱!

  我觉的《人与自然》节目这个栏目不光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还让我们都去关心那些可爱的动物。虽然我们的实力有限只要我们人人都奉献点爱心,我想人与动物一定能和睦相处,地球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大家园!

  别忘了:动物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哦!

  人与自然观后感13

  放寒假了,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时看一些《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

  看完以后能够写成读后感或观后感。侑這么多电视我都看了,其中我对《人与自然》的印象最深,因此我就决定写《人与自然》。

  我从《人与自然》中之了人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人与自然》中展示了大自然中侑很多小动物和人们相处得很好,小动物受伤了,人们就会帮忙小动物把伤口治好,治好以后还把小动物们抚养大,抚养大后把小动物们送回它们的家里。

  我看《人与自然》时,侑两只小老虎被一茖人捡走了,然而這茖人没侑把小老虎给卖了,还把小老虎抚养大了,這茖人把小老虎养大以后就教大老虎怎样打猎,怎样捕获食物。过了一段时刻老虎把這茖人教它的知识全学会了。這茖人把老虎给放走了,老虎还侑点恋恋不舍呢。

  我觉得那茖人很善良,《人与自然》里还侑许许多多這样的事情,我说也说不完。我要像那些热爱大自然和喜爱保护动物的人学习,不做一茖伤害和猎杀动物的不义之人。

  人与自然观后感14

  今晚,我和爸爸妈妈一同观看了电视《人与自然--天涯芳草》。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除了我们人类还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本领和不同的生活习性,透过它们还让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奥秘。

  在今晚的节目中,像狼捕捉鹿、北极狐捕捉雪雁……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因此它们想生存下来就务必经过一场殊死拼搏的“战争”。当我看到成群的结队的角马为了生命的延续无数次迁移过有鳄鱼栖息的河流,穿梭于虎豹出没的大草原上,虽然有牺牲但正是它们那种群体出动气势宏伟的场面,让我感到十分的敬佩。

  我喜欢大自然的每一种动物,对它们充满了好奇,虽然它们不能像我们人类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我们能透过它们的生活习惯去了解大自然,他们是有多么的.可爱!

  我觉的《人与自然》这个栏目不光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还让我们都去关心那些可爱的动物。虽然我们的实力有限只要我们人

  人都奉献点爱心,我想人与动物必须能和睦相处,地球必须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大家园!

  别忘了:动物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哦!

  人与自然观后感15

  一头饥饿的狮子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狮子塌腰沉背,借助青草的掩护,悄悄地向野牛靠近。狮子离野牛越来越近,野牛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仍悠然地啃食着青草。狮子进入了捕捉范围,跃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惊慌奔逃。狮子紧追着一头还未长结实的野牛。野牛拼命奔逃着,每当狮子要追上它时便拐个弯,便可和狮子拉开一段距离。可没多久,野牛就体力不支了。狮子和野牛的距离在不断缩小。突然地,野牛刹住脚,猛转过身,锋利的犄角转向狮子。狮子也停下了脚步,左右试探着寻找进攻的机会,可野牛的犄角始终对着它。狮子和野牛对峙着,僵持着。突然,野牛向前迈进了一步,狮子竟后退了一步,并仰躺下,四肢朝天,宛如一只小猫,只是眯起的眼睛仍牢牢盯视着野牛。狮子的“懦弱”让野牛顿生豪气,用犄角猛扎着躺在地上的狮子……

  这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一组镜头。接下来,电视画面就被野牛硕大的躯体遮挡住了,足足有三秒钟,一动不动。这短短的三秒钟却分开了胜败,隔开了生死。三秒钟后,威猛进攻的野牛硕壮的身体慢慢倒了下去,没有丝毫挣扎。狮子的

  血口利齿已紧咬在野牛的喉咙上。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规律,无需感叹。但我总觉得:狮子不仅仅胜在利齿,还有狡黠;野牛不仅仅败在没有利齿,还有被蒙骗后的盲目自大。

  勇敢是把利刃,能够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篇六: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虽然是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的两面性缺乏认识科学技术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目标的强有力工具但是这把双刃剑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类自己的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发展论文

  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论文篇一:《试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只有了解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认识其失调的主要原因,树立大自然观,大价值观,克服人类功利思想影响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

  关键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界定在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并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生物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从人类社会的演化上看,它大体上经过了原始社会的和谐——农业文明的初步异化一~工业文明的基本对立三个阶段。人类在诞生之后的数百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大部分处于原始和谐之中。这一时期,原始人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智能低下,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面对异常强大的自然力束手无策,几乎完全依附于自然界。在这一时期,人类想生存下来,只能顺从自然,依赖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和谐。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效仿自然,利用生物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有机物质再生产的过程。人类通过与自然的密切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已和自然的区别,开始建立适合自己生存的人工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的同时

  试图改造自然,开始向自然进军,砍伐森林,开垦土地,以获得必要的粮食,这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因此,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已出现异化的态势。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进而对自然的利用也就变为征服,为了让自然适应自已的生存,发动了向大地、森林,荒山、江湖等方面的全面进军。

  “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了人类的奋斗目标和口号。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忘记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忘记了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同时还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忘记了随心所欲地对自然征服行为只能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和恶化。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自然孕育人类,人类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同时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基础来改造自然。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正好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人类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反过来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其自然状态。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对这两种作用关系处理不妥,就极易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如人类对某些自然资源的长期滥伐、滥捕、滥采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从而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这就是大自然受破坏后所产生的一种反作用。

  二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一)受人类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一些人工自然工程和一些人工自然物,虽然对人类有一定的效益,但是它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作用是早已为人们所认识的,人类本应采取相应对策来克服其负面效应,然而由于人类为了单方或局部利益,不顾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化。

  (二)受人类对自然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在进行某个人工自然项目之前,建设过程中和建成之后如何利用,往往只考虑它的正效应如何,而对其产生的负效应却认识不足,或限于认识能力,暂时还没有认识到。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负效应的影响已造成后果了,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该人工自然物的消极作用。如DDT的发明就是最好的例证。(三)受人类对自然界价值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物产价值的多重性,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不足,所以,在创造人工自然的实践中往往只注意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视自然界物质资源永恒存在的价值。于是利用现代尖端技术对某些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开采,严重地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直接破坏了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四)受人类在一定时期内对技术控制能力的限制人类在进行某项天然自然物的人工化过程中.开始人们就知道该项人工自然物建成运行后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有破坏性,但基于人类可以对该项技术产品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假定,而忽视了技术失控所带来的严重问题。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一)提高认识水平,树立大自然观造成当代世界面临的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的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实际上,人类也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仅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之中。尽管人类具有意识,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很

  大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要以自然物质系统辩证法原理为指导,树立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生态自然观,即大自然观。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看做一个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把握其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

  (二)提高价值认识水平,树立大价值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所以要提高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认识水平,树立大价值观,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放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在计算经济生产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无限的,而是用大价值观念,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三)克服功利思想影响,树立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在思维视点上,不能只关注在征服、改造、索取上,而要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利用科技的进步,将破坏降低到最大限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此外,还有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总之,我们要明白人类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就是例证。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正确认识

  自然,合理改造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这样大自然才会成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论文篇二:《浅谈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

  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

  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

  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

  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

  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

  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

  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

  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

  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

  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

  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

  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

  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

  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

  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

  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2、构建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生态伦理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

  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

  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

  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

  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

  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

  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生态伦理所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质上仍然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行为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在今天,人类再也(下转第93页)(上接第90页)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道德规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的,就是说,它是以自然为中介而表现出来的。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比传统伦理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3、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悖论,应该确立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也就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3.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3.2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3.2.1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

  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

  3.2.2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生态环境的渐趋恶化,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通过这种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参考文献:[1]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2]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4]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5]黄鼎成、王毅、康晓光著,人与自然关系导论,1997年7月第一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6]陈敏豪编著: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7]廖福霖编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论文篇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科学技术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类从被动的适应自然到主动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作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提高人类的素质,依靠科学技术的进

  一步发展,才能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技术;协调发展;和谐社会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概括地讲,从

  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使用手工工具获取生产及生活资料和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这样两个阶段。目前,正在向第三阶段过渡。

  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阶段是使用手工工具对抗自然、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从人类产生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之前的原始时代和农业时代的漫长历史时期。这一阶段中人类处处受自然力量的控制和支配,以调整自己的活动适应自然为主。起先,人们为了寻找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而迁徙,当人类的某些集团碰到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时,他们就定居下来发展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富饶的大河流域,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的工具,无论是石器、金属工具,或是复合的手工工具,甚至是简单的机械装置,充其量只是初步延长了人的肢体,只能以人的体力劳动为主要动力基础去作用和改造自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初级必需品,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对自然界影响微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很难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所以此时自然生态系统凭借自我调节而保持自身原有的平衡。总之,在人与自然关系矛盾与和谐共生的统一体中,自然居于主导地位,人类在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自然力面前,更多的表现了其受动的一面,处于严重的依赖、屈从和被支配的状态中。

  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二阶段是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的工业时代。这是人的主体性突现的时代,人的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发生革命性变化,人在自然面前的主动支配地位空前提高。

  伴随工业时代的来临,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大大提高,对自然的干预逐渐增强,以至强大到成为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力量。伴随着近代历史所发生的两次科技革命,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依靠被建立起来大机器生产系统,人类开始突破自身自然力的限制,逐步摆脱了对自然界的被动依赖,创造出大量人工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更加广泛,由利用地表资源转向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资源,使不可再生的地下资源――矿产资源纷纷进入了生产过程,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核心资源。

  但由于人类盲目发挥其能动性,人类自身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开始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人类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使用高新科技成果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取得高度发达的物质成果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现代社会,人类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高度增强和发展的同时,人类开始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面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威胁,人类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过去人们片面地强调了自己在改造和征服自然过程中所拥有的主观能动性,向自然界无度索取,却忽略了人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也有受制约的一面。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不单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还要取决于人类对自己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人类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营造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长远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实现人类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已确立起来,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所接受。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正是由于自然界相对于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界有绝对的依赖性,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先定条件,否则人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且迄今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生存的场所。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空气、水、食物、阳光、温度等条件,还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森林、平原、地下矿藏以及风力、水力、地热、太阳能等各种资源。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工具、生活资料,说到底都是从自然界获得的,无论是自然界自然生产出来的,还是人类利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材料加工变革而来的。人类正是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自然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此外,自然界还是人类获取科学认识的基础,为人类的精神生产提供原材料。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人类具有能动的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而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人类正确认识的获得,是无法离开自然界的,因为任何认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类的全部科学也都是对自然界不同方面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一旦离开了自然界,离开了认识的对象也就谈不上认识,更谈不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而且人类只能在认识规律、驾驭规律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自然界,才能使自然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历史已经证明,如果人类不依照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界,不但无法取得自己预想的效果,还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谈得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依靠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科学技术在人类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到主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

  程中,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作用。现在人类要实现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仍然要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认识论基础。

  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必须要顺应自然所固有的规定性和规律性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研究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是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前提。而科学技术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手段。尤其是现在,高新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使人类可以借助有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更加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因此,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提供的正确认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帮助人类更好的改造自然。劳动工具使人类能够更主动和更积极地作用和改变自然界,而劳动工具的生产主要靠科学技术,这也正是科学技术变革自然的功能最突出的表现。从最初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各种机器设备、自动化的生产线,转变为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力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既要对自然越来越有效地进行改造和利用,又要尽量将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对已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只有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这一点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发展的力量,即其物化的手段和工具。(三)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变其智力结构。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人类,要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相比,智力更为重要。现代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有更丰富知识、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科学技术通过“智化”在劳动者身上,能够提高劳动者的体力、尤其是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由此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只有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实践中付诸实施。高素质的劳动者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构

  建和谐社会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四)科学技术使人类劳动对象日益丰富,能够利用的资源和能源不

  断增多。劳动对象主要指人类能够利用的那部分自然资源,事实上在自然界

  中还存在大量的人类目前还未能认识,或无法利用的资源。一些过去作为废物不能利用的东西现在也作为新的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而且运用科学技术还可以研制、开发出越来越多新的物质形态,如各种新型的人造材料、复合材料和合成材料等作为劳动对象,特别是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清洁生产工艺等。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切都使人类更加合理、无浪费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五)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类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预见能力。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规律,进而帮助人们预测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种种后果。人类与自然关系在某些方面的失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看不到自己的活动将会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显露出来的不良后果。因此,科学技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类对自身行为的预见能力,从而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证。四、小结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虽然是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的两面性缺乏认识,科学技术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目标的强有力工具,但是这把“双刃剑”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因为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还是受制于人的,是为人类的力量所掌握和控制的。因此,人类必须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从而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类才能更好地驾驭科学技术,发展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

  人与自然关系的促进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1]薛德合,杨文圣.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沧桑,2006.1[2]娄文月,李宏伟.从科技的发展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王树恩,陈士俊.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4]韩小谦.关于技术发展本质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猜你喜欢:

  

  

篇七: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及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党和政府提出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基本方略之一。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开始,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和实现和谐共生的方法,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

  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之子,没有人可以脱离自然独立存在。人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新中国的决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作为民盟中的一员,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与自然更好的和谐共生,当人们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大自然会回馈以丰厚的奖赏,但当人们大肆掠夺、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大自然也会毫不客气的回赠惩罚与灾难。因此,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人的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离不开田地,田地离不开水,而水来自于山,山必须有树和草,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整体系统,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人类必须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功能,才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强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保护好环境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只有青山绿水才能源源不绝的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除了需要人们的自觉,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立权责明晰、奖罚分明的生态文明制度,制订环境保护空白领域的法律法规,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补充修订已有的环保法律法规,出台有关的司法解释,加强法律法规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惩,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效保障。同时,环境保护不是某一地、某一国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世界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国际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建立完善尊重自然、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2.1有利于我国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可以

  在不祸及后代人需要的情况下,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在保证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合理利用资源,生态循环发展的基础上,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发展控制在资源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以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环境保护法的核心思想,使环保法从原本的应对环境危机转化为有目标、有秩序的环境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可以完善环境保护立法目的,由以往保护短期利益和部分利益变为实现人与自然长期共生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其次,在重视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意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已经逐步完善,对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起到了重要作用。

  2.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自然都不能和谐共生,就更谈不上真正的和谐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还是和谐共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安危。自然与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可以说,社会是自然的社会,是自然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好自然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

  3.1大力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搭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休,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体系。加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宣传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尤其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更是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力度。明确企业排污责任,排除一切困难,一定要做到达标排放,不能有任何放任或侥幸心理,实行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简洁舒适、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开展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等活动。

  3.2努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水污染防治,全面实行河长制,对全水域和近岸海域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加大力度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根据污染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对于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有效的治理和修复,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加大各种农业废弃物的开发再利用,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施行农村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对农村居民传统用水、用厕进行改革,改善農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生态新农村。

  3.3加强生态系统保护。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改革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强化对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加强国家机关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监管能力,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国家应该明确生态用地的种类,将生态保护

  红线范围落实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上,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范生态建设,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4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参与国际环境公约谈判,承担并履行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国际环境责任。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将积极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推动实行绿色低碳发展,彰显大国形象,积极推进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

  

篇八: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擦亮”蓝天走绿色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自2021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的产能。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今年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

  1

  完成“十三五”目标。保卫碧水壮士断腕动真格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为还“母亲湖”一份健康,近几年,大理壮士断腕,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2021年4月,洱海迎来史上最严整治,洱海核心区所有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配合整改。2021年6月,44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动真格也见了真效果。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洱海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2021年洱海水质实现6个月Ⅱ类,2021、2021年连续两年洱海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今年1至5月洱海水质为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助推了全域旅游发展,2021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41亿多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应该说,水污染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污染宣战,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一方面,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建项目,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

  守护净土精准治污下功夫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在治理上就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修复,避免盲目“一刀切”。

  2

  保障耕地安全,才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国已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未来,还要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才能“住得安心”。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做好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地块,不一定急于修复、急于使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坚决不用,特别是不能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保障,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监督。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使得其很难引起关注,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久久为功向前进,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朗朗上口!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浪县永宁中学李小平(2021年6月20日)关键词:古代智慧天人合一资源利用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如何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等三个方面,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粗浅的探讨。正文: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怎样利用生物资源?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很早就思考、讨论过这些问题,产生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经验,在发展我国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今天我们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很有启发意义。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

  3

  (一)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时期。最早人类本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对自然界抱着一种恐惧感,认为冥冥中有一位神在支配、安排一切,自然界的昼夜往返,四季更替,风、雪、雷、电的发生,更有日蚀、月蚀的出现等等,无不是天神的意志。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人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组成的。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即用八种符号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环境对象,后来进一步研究各类环境相互关系,发展成《周易》,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有唯物的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辩证法。对自然环境还有一种认识,认为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成分所构成。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最早朴素的生态思想。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高度概括为“天”、“地”。在劳动者和农业家眼里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生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月令》所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周礼》也说过:“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合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显然,这里的“天、地”及其产物――“草木”、“百物”就是“大自然”。(二)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1.“天人合一”观《周易》中已提到天人关系是物质的关系,是人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说明通过天地阴阳合气的作用,万物就变化产生。《易。文言传。乾》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表明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周易大传》也说:“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这些论述包含着人与天、地有关,人活动规律要与天、地的规律相统一的意思。即主张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这是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是“人与天调”的观点,这样的“天人合一”在对待大自然上有其积极的意义。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篇九: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2021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最新范文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第一篇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

  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第二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

  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第三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篇十: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解

  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类生存发展依赖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自然界无不影响人,而人的活动也无不影响自然界。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演化和发展的精华和顶端,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所以,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纯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自然。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西蒙指出:“我们今天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有人工技能的痕迹。”的确如此,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无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

  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人类自身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例如: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蓝天、白云、纯净新鲜的空气只能是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而人类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我们必须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北宋理学家张载在理学思想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有这样著名的命题:“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等。“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在张载的用语中,与今天所说的“自然”或“自然界”在语意上有对应性的是“天地”。在张载看来,不仅宇宙的自然秩序本身是和谐的,而且,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当是和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避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病,努力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型关系。

  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1.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我们必须转变人与世界相对立或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来,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只能围绕着人、为了人而存在。其结果是自然作为对

  象被无限改造、征服,生态逐渐恶化。而在生态文明观看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把人的主体性绝对化,也不能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而是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人是自然物,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办事,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并要保持人与自然间的平衡与协调,走持续发展之路。

  2、依法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存在立法空白,有的重要领域尚无法可依,立法步伐有待加快。在发展循环经济、防治土壤污染和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出法律或行政法规;在环境技术规范、环境基准和标准体系上,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制度空白。许多现行法律缺乏力度。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一些环境资源法律中,宣言性规定多,实质性规定少;实体性规定多,程序性规定少。立法时对相当一部分条款不得不作模糊处理,这就导致制定出来的若干法规既无大错,亦无大用,被人戏称为“豆腐法。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和改善环境资源法治建设:环境资源立法要与其他相关立法相结合,研究制定循环经济法、能源法、原子能法,修改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污染防治方面,研究制定或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重视环境资源法律和有关法律的实施,强化环境资源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能和司法机关司法职能和监督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注重公众参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法治观念。

  3.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度复杂、时空尺度广阔、开放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

  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愚蠢的行为,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在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推荐访问:治国理卷第四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后感 治国 共生 读后感